从菜市场、公园等地“偶然”经熟人介绍,从几元的日用品到数千元的保健品,从线下“免费领鸡蛋”到线上“老年交流群”……据了解,不少老年人通过私域直播间“薅羊毛”,对直播间话术深信不疑,甚至购买数万元保健品,在不知不觉中掉入“温柔陷阱”。
私域直播间“坑老”屡屡得手,并不是因为“套路”先进。一方面,私域直播表面上创新营销模式,实际是将目标用户由“公域”拉入“私域”来规避责任。在直播过程中仅做“无声展示”或“暗示性口播”、事后不可回放,避免触发平台审核,借助第三方工具绕过监管,导致虚假宣传泛滥,证据固定困难。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信息获取辨别渠道闭塞。私域直播通过情感输出等手段拉近与老年人心理距离,从而降低其警惕性;制造健康焦虑,则容易让老年人因社会归属需要而被迷惑。所以,私域直播规模虽小,却容易对老年人“精准围猎”,导致其被洗脑后经济、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与子女产生情感隔阂,因网络维权规则复杂或取证难,对维权行为望而却步。
也有媒体报道,有不少针对老年人的“古玩”直播间,其中上千元甩卖的“古董”成本仅几十元。显然,仅靠子女劝两句或老人自己长记性的“自救”逻辑阻止各种网络“坑老”事件发生,还远远不够。
6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直播电商平台经营者应当对产生交易的消费者提供该交易订单的直播视频回放功能,回放时间自直播结束之日起不少于30日。针对靠链接传播,无回放的私域直播间,平台更需强化监管,提高准入门槛,建立可追溯机制,与监管部门一同查处线上虚假宣传的保健品销售者,追责组织私域直播、提供收发货服务的店铺,抵制“流量至上”“圈钱”等不良风气。
从更深层次看,跨越“数字鸿沟”,让老年人安心“触网”还需更多努力。前不久,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涉养老诈骗案中,8名被告以诈骗罪被依法判处2年8个月到5年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继续建立好防护网,还需在网络之外多下功夫,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引导提升网络安全素养,子女多些陪伴,真正做好“数字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