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郭子荻 实习生 梁家恒)9月1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链球决赛中,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25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张家乐以77米10的优异成绩摘得铜牌,为中国队在本届世锦赛上实现奖牌“零的突破”。
(右:张家乐)
“体验”之外的惊喜,放松心态解锁最佳状态
“赛前就想体验大赛感觉、累积经验。”回忆起世锦赛前的心情,张家乐向记者坦言,最初的目标聚焦于“成长”而非“成绩”——毕竟,她曾以为自己的征程会从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起步,此次能直接达标世锦赛,本就是“意外的幸运”。
预赛第二投打网失误后,教练一句“放开投”让她稳住节奏;首投跻身前三后,她更觉“每多投一次都是赚”,彻底放松反而解锁最佳状态:“越想发力越紧绷,完全放开时,成绩反而最好。”
从青少年赛场到国际舞台,国家培养与自我突破同行
回溯她的运动生涯,“机会”与“进步”是关键词。早在青少年时期,国家便为她提供了参加比赛的机会,“从小体验为国参赛的感觉,听国歌奏响时的自豪,是现在能顶住压力的底气”。从青少年赛场到成年组赛事,她清晰感知到差距—“成年组成绩门槛更高,和世界高水平选手还有距离”,但这份差距并未成为阻力,反而化作动力:“我胜在年轻,没有心理负担,敢拼敢打,成绩也一直在提升。”
这份自信,源于她在同龄选手中的绝对优势,更源于日复一日的积累。“成功不是一瞬间的事情,要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她告诉记者她始终记得这句话。冬训时的瓶颈期、训练中的技术难题,都在“相信教练、相信自己”的信念中被攻克。而教练团队对她的支持,从赛前调整最佳状态,到技术上指导“调整角度、放缓速度”成为她稳步前行的重要支撑。
师姐传帮带、队友共成长,团队力量筑就坚实后盾
在她的成长路上,“传承”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到师姐,她的语气满是感激:“我们就像亲姐妹,她会把自己的伤病经验告诉我们,提醒我练脚踝;看到我偷懒不治疗,会盯着我完成;赛前我紧张时,她会跟我聊她的经历,帮我疏解情绪。”甚至训练中因技术失误被教练批评时,师姐的安慰与指导也能让她快速走出“阴霾”:“她会帮我找问题,带动我的情绪,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与队友赵杰的“互相促进”,则让枯燥的训练充满活力。“我们两个一起练,会紧紧‘咬’着对方进步,不像独自训练时容易枯燥,一起共同前进。”而教练的角色,更像是“定心丸”,不仅在技术上量身定制方案,更在心理上给予包容:“第一次锦标赛时我三球犯规,下场以为会被批评,教练却没说什么,只帮我调整动作。”教练常说的“要展现中国运动员的霸气与风采”,也深深印在她心里。
平衡赛场与校园,以热爱奔赴下一场征程
如今,除了“运动员”的身份,她还有一个新标签——陕西师范大学新生。对于校园生活,她充满期待,她告诉记者:“虽然大部分时间在专业队训练,但会尽量利用休息时间回校学习,平衡好训练和学业。”谈及为何选择陕师大,她表示:“不仅因为学校对冷门体育项目的支持,也因王峥师姐的'安利',师姐说学校领导和蔼、氛围和谐,这里像家一样,我来这里也可以常跟师姐交流。”
事实上,陕西师范大学针对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水平运动员,专门设计了个性化培养方案。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郑传锋向记者介绍,学校坚持学训并重、以体育人,充分彰显师范特色,旨在让运动员既具备顶尖竞技水平,又拥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一方面,学校支持运动员继续在国家队专注训练,助力他们在竞技体育竞赛中斩获佳绩、为国争光、为校添彩;另一方面,学校为运动员设置专属体育理论课程,帮助其系统掌握运动训练基本理论知识,提升体育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最终培养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的,能够胜任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也可在基层运动队、各类院校、体育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运动训练、运动队建设与管理、竞赛组织、教学训练研究及全民健身领域工作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谈及未来,张家乐的规划清晰而务实:短期目标是备战2027年北京世锦赛,长远则瞄准奥运会,在谈及而更远的将来,她说:“教练和老师都是神圣的职业,能影响很多人。现在我通过比赛激励大家关注体育,未来想真正站上讲台,用严谨和责任去教育学生,但我知道现在还不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训练之余,她也有自己的解压方式:去KTV唱歌、看动漫或电视剧,“每个运动员找到发泄点,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回到训练中”。张家乐说。而支撑她走过所有辛苦的,是对链球的热爱,她告诉记者:“体育已经融入我的生活,赛场上的释放、观众的欢呼、家人的祝贺,还有拿到荣誉时的自豪,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19岁的世锦赛铜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位小将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对热爱的坚守,以及在传承中汲取的力量,正在中国链球的新征程上稳步前行。未来,当她再次站上国际赛场,那份属于青年运动员的朝气与担当,终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