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在参观展览

艺术家在采风写生
秋分时节,巍巍秦岭脚下,来自全省各地的美术家们齐聚于青山绿水之间,用艺术的笔触绘出一幅幅精彩的西安风情画卷。9月24日上午,西安中国画院“时代画卷·长安新篇”重大题材美术创研展工程(第二期)在鄠邑区蔡家坡村正式启动。本届工程的一大亮点是人工智能(AI)艺术首次入选西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科技赋能艺术 美术工程注入新血液
本次“时代画卷·长安新篇”工程旨在以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在成功举办第一期并创作40幅精品的基础上,第二期工程更具创新性与时代感。美术工程将组织60位艺术家深入生活,创作60幅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农民画、影像及数字艺术的优秀作品。
在仪式上公布的六大委托创作选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智乡村·共襄未来》(人工智能艺术)赫然在列。这是AI艺术首次被纳入西安重大题材美术工程,与《乡土记忆新场景》(影像与数字艺术)等选题共同展现了艺术创作拥抱科技、探索新语言的前沿趋势。这一新举措打破了传统美术创作的边界,为讲述西安故事开辟了全新的表达维度。
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介绍,本次工程将创作一批反映西安文脉、文旅胜景、古今名人与时代气象的优秀作品。
仪式上,西安中国画院还与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艺术创作、展览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郭线庐向工程组委会赠送书法作品,西安中国画院也与农民画展览馆、鄠邑区委、区政府互赠作品。
展览走向田野 笔触扎根人民与土地
启动仪式后,嘉宾与艺术家们移步至中国户县农民画博物馆终南分馆,参观了“时代画卷·诗意终南”西安中国画院美术精品展。展出的50幅作品刚刚结束随中亚人文国际班列在阿拉木图的首展,作品内容涵盖了西安历史文脉、诗意秦岭、乡村振兴等主题。
随后,艺术家们立即投入到现场笔会与蔡家坡村的实地采风写生活动中。他们以笔墨与镜头直接对话巍巍秦岭与淳朴乡民,开启了本期工程的首次集体创作实践。王犇表示,画家们将深入乡村一线驻村采风,让创作成果不仅展示在美术馆,更能传递出时代的温度与脉搏,最终回馈给孕育它的土地与人民。
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表示:“鄠邑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乡村振兴成果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期待艺术家们用笔墨镜头展现鄠邑的生态人文与发展新貌,以文艺赋能城乡,欢迎各界前来感受诗意生活。”
据悉,该工程已入选《中国美术报》2025艺术季“时代·人民”城市联动项目,全部创作将于12月完成,并通过展览、出版等方式向社会集中呈现一批聚焦西安发展、彰显中国气派的新时代美术力作。
从艺术视角诠释古都“新篇”
如何用艺术展示古都“新篇”?本次工程发布的60个选题给出了清晰答案。这些选题聚焦“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秦岭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重大时代主题,全方位覆盖西安的历史文脉、红色文化、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
从秦岭的绿水青山到乡村的振兴画卷,从深厚的文化底蕴到澎湃的数字经济,艺术家们将深入西安各区县及秦岭北麓,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艺术家们将用脚步丈量,用画笔回答,共同绘制一幅幅反映西安文脉、胜景与时代气象的崭新风情画卷。
在中国户县农民画博物馆终南分馆,“时代画卷·诗意终南”西安中国画院美术精品展在此展出,50幅表现西安历史文脉、诗意秦岭、乡村振兴及文旅名胜的作品,引来现场嘉宾交口称赞。
王犇表示:“我们西安的美术创作工程就是要扎根于人民与生活之中吸收营养,再从田野中孕育生长出来,更要传递出这个时代的温度与脉搏,最终回馈给曾孕育他的土地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