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神州,长安居中。这座千年古城,以山水作脊梁,以文脉制骨血,滋养出诗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世界文明古都。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袂推出的文化探访节目《踏歌行》行至第四期,镜头如一支饱蘸诗意的笔,轻轻点向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时,这座被唐诗浸润的城池,再度以翩跹舞影、泠泠弦音、丝路遗珍将历史的层叠褶皱舒展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诗路花雨
长安风骨入画来
大雁塔的钟声穿透暮色,小雁塔的雁影掠过云霞,大明宫的夯土犹存盛唐气韵,大唐西市的驼铃似在耳畔回响……《踏歌行》的镜头如一卷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将丝路起点的繁华与沧桑娓娓道来。这里是李太白笔下的“长安一片月”,是王维诗中的“万国衣冠拜冕旒”,更是无数诗人以笔墨铺就的“天下文枢”。
录制节目的四天期间,西安阴雨不断,《踏歌行》摄制组在雨中奔跑式的拍摄,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地用镜头定格住如画的景致,每一帧画面都美得不可方物。也正因为天降甘露,央视摄制组的镜头,捕捉到了这座千年古都最水润的瞬间,将天青色的烟雨,水映楼阁的雅致逐一展示给观众,让人们看到了这座北方古城的另一面。
节目中,西安音乐学院师生以艺术为舟,破浪而行。舞蹈学院的学子们衣袂翻飞,似飞天逐云,雕梁画栋间的柔韧舞姿,再现了中华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精髓;民乐系的学生们走上西安城墙,在民乐大师方锦龙的领奏下娴熟地拨弄丝竹管弦,厚重古朴的城墙上下流淌的曲调如清泉漱石,让箜篌、琵琶与笛子共奏千年回响;音乐教育学院的合唱声若松涛,响彻紫云楼,以现代和声重构丝路起点的磅礴之气……从节目编排至细节雕琢,师生们将学术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熔铸一炉,终成荧屏上那抹惊鸿照影。
芙蓉一梦
且歌且舞见精神
大唐芙蓉园水上表演——大型诗乐舞剧《大唐追梦》享誉四方,这一次为录制《踏歌行》,全体演员倾情入画,翩若惊鸿的舞步勾勒出“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旖旎,又以铿锵顿挫的鼓点再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
台前流光溢彩,幕后汗水浸衣,这群年轻的舞者与乐者,用当代身体语言解构盛唐气象,让沉睡的丝路遗韵在律动中苏醒。
当《踏歌行》的镜头推近,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复原的霓裳羽衣,更是年轻躯体里奔涌的文化自信。他们让大唐长安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辉煌记忆,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命律动——每一次腾空都是与历史的击掌,每个摇曳生姿的舞步都是与祖先的对话。这场跨越千年的追梦之旅,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在当代观众心中种下梦回长安的种子。
古今交响
丝路新声正年轻
《踏歌行》的深意,不止于复刻历史,更在于激活文明基因。
当大雁塔的倒影定格在现代喷泉广场的水底,当小雁塔的晨钟与门外车水马龙的街道相映成趣,当大明宫里的太液池与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在夕阳下生辉——千年古都活力再出发。这座城市既是大唐明月下的水墨长卷,亦是“一带一路”上昂扬的时代凯歌。
踏歌而来,乘诗而去。
《踏歌行》如一场文化的春雨,润泽了千年古都的集体记忆。它让世界看见:长安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一首永未完结的史诗。而今日西安,正以青春之笔续写华章,让丝路驼铃化为高铁轰鸣,让唐诗月光照亮现代天际——这,才是文明交融最动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