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唐诗,长安平淡许多;因为唐诗,长安无与伦比。
不管你是谁,从很小的时候起,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长安的意象就像一粒种子,不知不觉深埋心田。岁月流转中,不经意间,种子生了根,发了芽,然后疯涨——文脉悠悠,弦歌不绝。
很显然,央视的大型文化节目《踏歌行》近日走进西安就是这个不经意间。
所以,当央视主持人尹颂在节目伊始吟诵着“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走上西安城墙,并满怀深情地喊出“西安,曾有一个响彻千年的名字——长安!”时,千年古城仿佛瞬间回到大唐,空气中满满的唐诗味道。
千年前,这里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诞生了无数唐诗,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沉醉;千年后,这里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令人神往的“唐诗之都”……10月11日,记者采访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副教授、校档案馆副馆长、隋唐长安城研究中心主任崔凯,和他一起踏歌而行,在一吟一咏中寻找长安的诗意,感受长安的魅力。
唐诗看长安
千年来这座城的魅力不曾消减
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兴盛的时代,都城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隋唐两代300多年的历史中,唐长安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辉煌,它也成为无数人心中最美好的一座梦想之城。
“唐长安城是世界城市史中的一座丰碑,其面积是罗马帝国都城罗马城的6倍、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6倍、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都城巴格达城的2.6倍。日本历史上的平城京、平安京及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新罗王京都是比照唐长安城而规划建设的。今天的西安市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唐代长安城的格局。”崔凯认为,“长安这样一座在国内、国际都具有极高知名度的煌煌巨都,荟萃了当时各个领域的精华,是大唐盛世的集中体现地。从唐以后至今,它的魅力从来没有消减过,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慕去研究。今天唐长安城又成为热点,恰恰反映了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们对历史上盛世的对照与回望,以及对未来复兴的自信与向往。”
唐诗中,可以看到很多对长安这座城市的描写内容,从宏观格局到微观细节,从一年四季到早中晚的一天,再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无所不包。
崔凯详细解读了唐诗中的长安城,初唐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我们留下了题为《帝京篇》的纪实长诗“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犹如一部宏大美丽的宣传片,展示了帝都长安的城市胜景;同时期骆宾王所作《帝京篇》也是以开阔视野对长安进行了描述,从“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中可以看出唐长安城的规划格局与区域环境,城市内部则是“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都城的壮观图卷在今人面前层层展开。中唐时期的白居易站在终南山观音台俯瞰长安城,留给后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的千古名句。
“唐代的长安,宫阁之上,时时充盈着‘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上国气象。街巷之中,处处挥洒着‘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无限从容。坊市之内,人人歌咏着‘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的自豪自信。”说起这些,崔凯自有一股豪情。
《踏歌行》录制的季节正是长安的秋天,崔凯说长安的秋景最为清爽宜人:“韩愈坐在靖安坊的家中,终南山色近在咫尺,感受‘云风相吹嘘’的惬意。同一时节,杜牧眼中的长安‘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僧人子兰站在大街上,看到‘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的景象,又察觉到几分萧瑟的寒意。中秋之夜,在禁中值班的元稹与白居易以诗相和,‘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令人神往。”
品牌恒久远
“唐长安”最具认同感和凝聚力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而长安则是这一辉煌时代的绝对中心。据统计,《全唐诗》收录的诗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曾在长安生活或游历,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存5万多首唐诗中,“长安”一词出现过1400余次。
崔凯表示,在唐代,咏过长安的文豪很多,这些诗作很难说哪一首最能代表长安,“《忆长安》组诗应该最能全面体现大唐长安的风物,11名文人用12首诗将盛唐时期的长安在不同月份的美好记述表达出来。今天读后,仍能产生很大的共鸣。”
而他这一观点和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也不谋而合。此前,肖云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说过:“这么多文人雅客,用这样的形式怀念长安、咏歌一座城市,这在中外城市史、诗歌史中都非常罕见,这说明了唐长安和唐文化的魅力。从空间上看,长安城的魅力可以辐射至东南沿海,让远在几千里外的文士思及念及;从时间上看,这些诗作流传千年,至今依然是古城西安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过在书写长安的唐诗中,崔凯最喜欢的还是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他也将这首诗作为其著作《唐长安城坊古今注》的封面题诗。他认为这首诗直观表达了唐长安城的雄伟壮丽与规整,“可谓一句识长安。”
“唐诗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有关长安的唐诗是我们西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唐长安城故址的角角落落都有古人诗歌遗存,这在所有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崔凯指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可以向外界展示表现的文化内容很多,就像描述一个人,可以概括很多特点,但最突出、最关键的特点只有一个,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拥有无数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也是如此。他指出,“唐长安”最能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风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一文化品牌无疑是最具认同感和凝聚力的,进而言之,能够代表“唐长安”的最典型、最关键、最流行的文化资源非唐诗莫属。
“千年前处处作唐诗,千年后处处见唐诗。”站在学者的角度,崔凯坦言,“今天我们说长安、言唐诗,最重要的还是将这些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进行现代转化,通过可行、可视、可感的方法将诗歌元素融入到现代城市之中。比如说构建全域覆盖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形成完整的城市文化叙事,让生活游览在西安的人在现代城市空间中能够处处感知唐诗、处处学习唐诗,通过唐诗来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认知我们这个民族在大唐盛世时期的精神文化风貌。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现实和虚拟两个角度去再现唐诗场景。可以因地制宜建设不同内容的唐诗景观,让市民游客在大街小巷都能与唐诗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