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平台上各类扁桃体结石自行取出工具热销,不少消费者出于便捷考虑购买使用,相关操作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引发关注。记者采访西安市红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整形修复科主任龚龙岗了解到,这种“跟风自医”的行为暗藏诸多健康隐患。
自行取结石存在多重风险
扁桃体结石是扁桃体隐窝内的分泌物、食物残渣等长期堆积,逐渐钙化形成的硬性物质。龚龙岗介绍,扁桃体作为腺体组织,其分泌口会产生正常分泌物,部分人会出现白色分泌物排出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并非所有白色物质都是结石。
那么普通人如何初步判断自身可能存在扁桃体结石?龚龙岗指出,典型症状可作为参考依据。若咽喉部出现明显且持续的异物感,感觉喉咙有东西卡着难以排出,可能是结石刺激所致;部分患者会在咳嗽或漱口时吐出硬性小颗粒,这类颗粒多为白色或黄色,质地较硬,类似小石子;此外,长期存在口腔异味且常规口腔清洁无法改善时,也需警惕扁桃体结石的可能,因为结石内的细菌分解会产生异味气体。
“但这些仅为初步判断依据,不能作为确诊标准。”龚龙岗强调,扁桃体结石的确诊必须由专业医生完成。医生会通过详细检查,判断咽喉部的硬性物质是否为真正的结石,避免将其他咽喉部病变或正常分泌物误判为结石,从而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记者在小红书平台搜索“扁桃体结石”,大量经验分享帖映入眼帘。不少博主拍摄了自己使用镊子、刮勺、冲洗器等工具取石的全过程,声称“操作简单”“在家就能搞定”,推荐网友自行购买工具尝试。这些帖子有不少获得大量点赞与收藏,评论区里许多网友表示“被种草”“已经下单工具”,还有人分享“自取经历”。
对此,龚龙岗明确表示不建议自行操作。他分析,自行操作存在多重风险。从操作可行性来看,扁桃体位置隐蔽,自行观察和操作时难以精准定位,不仅无法有效取出结石,还可能对扁桃体组织造成损伤,导致出血、疼痛等问题。
更严重的是,自行操作极易引发继发感染。扁桃体及咽喉部黏膜较为脆弱,非专业操作可能破坏黏膜屏障,使细菌侵入引发炎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反复发作,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咽喉部感染。此外,普通群众缺乏专业医学知识,无法准确判断取出物是否为结石,也可能因误判延误其他咽喉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医生支招应对扁桃体结石
对于扁桃体结石的正确处理方式,龚龙岗给出专业建议。若结石较小且无明显症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通过加强口腔卫生、饭后及时漱口、规律刷牙等方式,可减少食物残渣堆积,预防结石形成或促进小结石自行排出。当结石较大、症状明显,如异物感强烈、口腔异味严重,或结石反复形成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用专业工具和方法安全取出结石。对于结石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伴随慢性扁桃体炎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扁桃体摘除手术。
龚龙岗解释,扁桃体随着年龄增长,其免疫功能会逐渐减弱,不是主要的免疫器官,对于结石频繁发作且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扁桃体摘除术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咽喉部健康关乎全身健康,面对扁桃体结石等咽喉问题,切勿轻信网络上的自处理方法,也不要随意购买使用非专业医疗工具。”龚龙岗说,科学的做法是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正规诊断和治疗,确保安全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因自行操作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同时,日常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扁桃体结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