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葛兰 马昭 杨琪)“一架新飞机从研制到首飞要多久?”“5年、7年甚至10年!”“人生能有几个7年?我爱人参与鲲鹏研制的7年里,我们曾整整一年难见一面……”10月31日上午9时许,阎良试飞院功勋飞机园内,讲解员饱含深情的对话的瞬间让在场学子屏息凝神。当天,西安市西电中学八年级“三秦学生记者”走进阎良试飞院与关中革命纪念馆,在科技探索与红色记忆的碰撞中,开启了一场兼具知识与精神洗礼的“行走课堂”。


“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试飞中心之一,每一架战机都藏着国防安全的密码!”刚踏入功勋飞机园,八年级(8)班的张云晴便忍不住感叹。作为中国试飞事业60年的缩影,园内16架功勋飞机静静矗立,试飞名谱与复原历史场景交织成动人的航空画卷。专业老师全程引领讲解,从战机性能到研发历程,从试飞故事到航空精神,学子们时而驻足触摸战机残骸,时而低头记录感人细节。当听到空警200预警机空难中,34名科研人员与6名机组人员牺牲,其中包括年仅26岁的青年研究者时,不少同学红了眼眶。“原来大国重器的诞生,是无数人用青春和生命铺就的”。“三秦学生记者”胡皓天在采访中动容地说,“今天才真正明白,国防安全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守护我们幸福生活的屏障。”



航模制作课堂上,“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点燃了学子们的创新热情。“先搞懂飞机飞行原理,再动手组装才更有意义!”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分组协作,测量、裁剪、拼接,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操作。“机翼角度稍微调整,飞行高度就不一样了!”一名学生拿着自己组装的航模兴奋地喊道。经过一番忙碌,一架架自制航模在空地上腾空而起,欢呼声与飞机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我懂得科技创新需要反复探索。”现场摄影师全程跟拍,将同学们专注的眼神、成功的笑容定格成珍贵瞬间,活动结束后这些影像资料和飞机模型将作为纪念赠予每位学生。




下午的关中革命纪念馆之行,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学子心中。在“关中建党”“星火燎原”等主题展厅,历史图片、珍贵影像与生动复原场景,全方位再现了关中地区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的精神,和航空人攻坚克难的担当一模一样!”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聆听革命故事,不时驻足提问、交流感悟。八年级年级主任杨芳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学校是科技实验校,一直倡导用科技点亮梦想,用精神引领成长。这次活动的初衷就是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把在学校里学到的创新精神与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前行的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用科技的智慧和红色的信念,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把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前行的力量!”校长李智飞表示:“主要是学校科技教育特色为依托组织学生赴阎良开展具有科技元素、红色教育元素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孩子们能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体验现代科技的同时,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让孩子们在认知和实践中得到全方面的成长和锻炼。”据悉,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中小学新课标要求,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通过参观、实践、观影等多种形式,让学子们在感受现代科技魅力的同时,接受深刻的国防教育和红色熏陶。

社会实践活动之旅圆满落幕,但学子们的报国之志已然启航。“上午见证大国重器的强大,下午感悟革命先辈的担当,这一天让我读懂了责任与珍惜。”张云晴真诚地分享,“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八年级三班胡皓天也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既要心系国防、热爱科技,更要以先辈为榜样,用奋斗书写青春答卷。”这场融合科技与红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子们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在心中播下了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