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三秦网讯(记者 陈飞波 郭子荻)青砖古祠,松柏肃立。晨光中,张载祠静静迎接着一群年轻的访客。11月1日,西大附中浐灞中学的“三秦学生记者”们凝神聆听,仿佛穿越千年,与那位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思想家对话。这不是普通的课堂,而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一次连接古今的精神之旅。本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由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三秦都市报社主办,西大附中浐灞中学承办。


古祠寻根:在关学圣地感悟文化传承
深秋的微风轻拂着祠内的碑刻,同学们分组漫步在古朴的院落中。他们时而驻足观赏古建筑的精巧结构,时而俯身细辨碑文上的苍劲笔触。“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担当,通过讲解员生动的叙述变得鲜活可感。团队协作活动中,同学们互相配合完成探索任务,在实践中学思践悟。王一凡同学感慨道:“站在张载曾经讲学的地方,才能真正理解关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在张载祠外,同学们正进行着紧张有趣的团建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团队协作项目,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以班级为单位协力控制“红军长征路线图”画布的高低倾斜角度,推动网球沿着长征路线前进,历经12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抵达延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项目指导老师表示,万里长征不仅留下了血战湘江、四渡赤水、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个项目需要团队成员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在协作中深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

另一项团队挑战“光辉历程”中,同学们需要将30张展现我党从“建党到建国”28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卡片,按时间轴顺序准确排列。这项活动系统回顾了党的艰苦奋斗历程,让同学们在协作竞争中深化对党史、新中国史的理解。

红色追忆:在英雄长眠之地赓续精神血脉
午后,师生们转赴扶眉战役纪念馆。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师生列队肃立,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敬献花篮。朵朵菊花寄托着对英雄的无限哀思,也承载着年轻一代的崇高敬意。



纪念馆内,锈蚀的枪械、泛黄的文书、生动的沙盘,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目光中充满敬畏。在一幅战役示意图前,有人认真记录;在一组革命烈士遗物旁,有人轻声讨论。红色故事环节,教师深情讲述英雄事迹,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学子心田。

知行合一:在实践探索中凝聚成长力量
返程途中,车厢内气氛热烈。同学们争相分享这一天的收获与感动。“从张载的‘四为’句到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再到亲身体验长征历程,我看到了中华文化中一脉相承的担当。”高二一班的李雨泽如是说。高二九班的李雨欣补充道:“实地走访和团队实践让我明白,思政课上的道理就蕴藏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里,融汇在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中。”

此次社会实践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历史文化现场,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教学,让同学们在行走中感知文化厚度,在追忆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团队协作中深化对党史的理解。西大附中浐灞中学德育主任张军表示:“让知识走出书本,让思想融入现实,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深切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无数人的奋斗与牺牲。”

这场特殊的思政课虽然结束,但它点燃的思想火花将在学子心中长久闪耀。在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的交融中,在团队协作与历史重温的体验中,年轻的心灵正积蓄着迈向未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