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王三合 记者 胡琳)“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11月12日,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高铁村村民张晓飞站在田埂上,指着刚播种完的彩色小麦试验田感慨道,“这80多亩是‘科创中国’彩色小麦功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种的是高附加值作物,收获后直接对接企业加工销售,收入有保障。”

“十四五”期间,交口街道通过“田长制”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累计投入2300余万元,建成4万余亩高标准农田,新建灌溉井42眼,改造渠道25公里,农田有效灌溉覆盖率从83%提升至95%,粮食年产量增加470余吨。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交口街道创新经营模式,引入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大田托管”模式,推动规模化经营,高铁村2024年实现村集体增收40万元,农户分红70余万元。“我们正探索‘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推动农业从‘会种’到‘惠种’。”高铁村党支部书记李林说。

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交口街道积极探索“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大田托管”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实施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全街道已流转土地3165亩,托管土地4000亩,建成储粮库、烘干机等综合性农业服务设施,由村集体统一运营。交口街道已有6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元,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越发坚实,先后获评陕西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西安市第四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发展的成果,最终要惠及每一位群众。在交口街道权中村的“乡村多元化调解室”,老党员调解员白百战刚成功调解一起邻里纠纷。“现在矛盾不出村就能解决,大家心气顺了,关系也更和睦。”他说。
“我们设立流动调解室,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交口街道办事处主任张义怀表示,街道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构建“一站式受理、一体化服务、一揽子解决”工作机制,推动信访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介入”。

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居环境改善上。在权中村老柳支沟沿岸,新建的口袋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以前老柳支沟淤塞严重,下雨就淹田。现在沟畅水清,还建了公园,我们天天来散步。”村民杨前娃笑着说。
“十四五”期间,交口街道通过“项目资金+村民自筹”筹集1200余万元,完成清淤疏浚18.9公里,铺设排水管650米,建成防护栏2公里。同时投资100万元实施生态绿化,栽植苗木近2000株,修建景观园路420平方米,打造出105亩的生态休闲空间。这一工程既解决了农田积水问题,又美化了村庄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产业兴旺了,环境优美了,交口街道开始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位于该街道权中村的许权中烈士纪念馆,来自临潼区陕鼓中学的学生认真聆听讲解。“每年有4000多人来参观学习,红色旅游已成为交口的一张名片。”许权中烈士纪念馆负责人杨雪锋介绍。
“十四五”期间,交口街道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对许权中烈士纪念馆及配套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包含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引入智能化展陈设备、修缮场馆建筑外立面、优化整治周边环境等,进一步提高了纪念馆的展出质量和教育效果,打造了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时,该街道还以许权中烈士纪念馆为核心纽带,将许权中故居、二公亭等红色资源串联起来,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具有交口特色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与此同时,交口街道念杨村充分发挥魏永信剪纸工作室特色优势,通过举办公益培训班、主题作品展,年接待游客2000余人,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临潼区阳光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奶牛养殖基地推出的“奶牛奇遇记”研学项目,累计接待学生及家长1000余人,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十四五”期间,交口街道以良田建设夯实农业根基,以多元模式激活集体经济,以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以善治路径筑牢治理底座,以生态建设提升人居环境,一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村美丽、民幸福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交口街道党工委书记魏子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更具示范意义的‘交口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