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各地多采取发券补贴、降价促销等需求端刺激手段。但短期政策红利消退后,消费增长的持续性会怎样呢?消费是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若供给端缺乏对消费趋势的洞察、对产品价值的深耕,再强的需求刺激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前三季度陕西水果产业表现亮眼,161.19亿元的网络零售额、全国第三的位次、18.22%的跨境增速背后,是有效供给激活消费潜力的充分证明。
有效供给的核心,在于供给跟着需求变。消费者对水果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陕西水果产业布局找准发力点。从产品结构看,鲜食水果虽仍是主力,但加工品前三季度以10.05%的增速高出鲜食水果2.89个百分点。这是对消费场景变化的积极响应,办公室的零食罐、旅行中的便携包装、送礼时的环保礼盒,加工果品正填补鲜食水果难以覆盖的需求空白,让水果消费突破时空限制。这种供给结构的优化,是对消费需求的深度解构:消费者需要更便捷的营养,加工果干便应运而生;消费者追求更丰富的口感,果汁、果酱、果脯便形成补充。需求牵引供给的方式,让陕西水果在消费市场保有竞争力。
有效供给的进阶,在于品牌赋能价值,协同放大效能,规避同质化低价竞争。眼下,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选择焦虑凸显,而品牌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消费决策的快捷键。截至9月底,陕西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增至66个,前三季度实现114.03亿元网络零售额,占总销售额约七成。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等品牌崛起,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筑牢了消费者信任度。“品牌+协同”的供给模式,让陕西水果既拥有单打独斗的品质,也具备团体作战的规模,自然能在全国市场中站稳脚跟。
有效供给在于立足本土、链接全球,而非困守一方市场。在“双循环”格局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可以相互赋能。陕西水果跨境电商18.22%的增速,以及在泰国、越南、俄罗斯等国家的市场突破,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内外联动的供给布局,拓宽了消费空间,让陕西水果的品牌价值在全球市场中得到淬炼,为消费增长打开了新空间。
水果产业的成功可为陕西其他产业提供经验借鉴。文旅消费可依托兵马俑、延安红色文化打造深度体验产品,不依靠单一的门票经济;农产品消费可延伸产业链,让陕北小米、陕南茶叶像陕西水果一样形成品牌矩阵;服务消费可聚焦银发经济、青年消费等细分领域,提供个性化方案。要将“有效供给”贯穿于各产业,让消费增长既有爆发力,又具持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