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做家务洗碗,难免磕磕碰碰,甚至把碗碟失手掉地上摔碎,而且洗得越多,磕碰摔碎碗的概率越大。如果谁想永远不摔碎碗,除非不洗碗。
工作如洗碗,干得越多,出现差错的概率就越大,若想不犯错,除非不干活。正所谓,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人们将此现象称为“洗碗效应”。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现实困境,若不破除,其害无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党员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破解民生难题的过程中,面对的往往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新情况、新挑战,出现偶发失误、产生局部偏差在所难免。然而在执行层面,有的地方对失误与错误界定模糊不清;有的地方陷入“问责泛化”的误区,不分问题性质、不问缘由,对出现失误的干部搞“一刀切”处理,这样不仅会挫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会助长“履行本职懒作为、开拓创新不敢为”的不良风气。
老旧小区改造需协调多方利益,均衡医疗资源要打破固有格局,推动教育公平要有实招硬招……当下的改革发展,需要敢闯敢创敢干的干部,更需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良好氛围。倘若“洗碗人”不慎“摔碗”就被不问青红皂白问责追责,必然导致更多干部产生畏惧心理而不敢再闯。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十分重视鼓励激励党员干部的干劲闯劲,宽容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陕西明确“在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探索性失误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推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中,因大胆履职、大力推进出现一定失误或引发矛盾的”属于容错情形;浙江建立“澄清正名”快速机制,只要查清干部是被错告诬告,立刻公开为其正名……各地通过落实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举措坚决破除“洗碗效应”,将对党员干部的严管厚爱落到实处,为敢闯敢试者卸下包袱、撑腰鼓劲,激励敢打敢冲、敢闯敢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更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工作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改革探索中的失误与违纪违法的本质差异,对待干部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匆忙下结论、扣帽子、打棍子,防止追责问责泛化、简单化。当然,容错也并非“纵容”,免责也不等于“放任”,必须在严管与厚爱之间找到精准的尺子,既防止乱作为者钻制度空子,又避免真作为者受莫名冤枉,让更多干部放开手脚,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