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消费补贴“拼手速”背后的民生期盼

消费补贴“拼手速”背后的民生期盼

定好闹钟、严阵以待,却往往在点击瞬间便看到“已抢完”的提示,心情瞬间跌入谷底……这是近来不少消费者为申领消费补贴进行“手速大战”的真实写照。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促进消费发放的补贴屡屡上演“秒光”现象,折射出当前促消费政策与民众期待之间存在的现实落差。

消费补贴政策的本意在于通过降低居民消费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从实际效果看,一些活动确实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消费热点,形成一波波消费浪潮。然而,当申领补贴变成一场场需要“拼手速、靠网速、比运气”的游戏时,其政策的普惠性与公平性就不得不打上问号。

需要正视的是,消费补贴靠“摇号抽签”或“限时抢券”,催生了“黄牛”利用技术手段囤券,且对不擅长线上操作的人群(如老年人等)不友好,导致补贴可能无法惠及真实需求者。探索定向发放(如针对特定群体)、发放线下实体券以及将模式改为消费后按比例补贴,从“拼手速”转向“验证真实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抢不到”的焦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部分民众的消费信心仍需提振。当人们对于每一笔补贴都如此“斤斤计较”时,恰恰说明消费行为更趋理性。所以,让民众能消费、敢消费,不再为“抢补贴”焦虑,而是源于对生活的从容与信心去消费,内需潜力才能得到最深层次的激发。

消费补贴的“秒光”现象,是一面多棱镜。它既体现了政策带来的短期热度,也映照出民生领域的现实痛点,更说明促消费是一项需要长短结合、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唯有将短期刺激与长期制度建设相结合,将补贴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信心,才能真正激活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编辑:范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