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云”赏秋不如去“捡秋”

“云”赏秋不如去“捡秋”

虽是初冬,秋意还不忍离开。眼下,正是古城西安银杏叶漫天飞舞、地上金黄一片的时节。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公园、山间,捡起树叶、果实……这场被称作“捡秋”的行动,正悄然流行。

“捡秋”最初是指秋收后在田地里捡拾遗漏的庄稼,避免浪费。如今,它已超越农田边界,成了一项流行的户外活动:不用赶时间也不用凑热闹,选一处喜欢的角落,捡一片落叶,主打一个松弛。看似简单的拾叶之举,实则折射出人们希望在数字化时代寻找生活本真的深意,也有人把“捡秋”称为流量时代的精神治愈。

打开手机,算法总能精准推送你可能喜欢的景色:纷飞的银杏叶、铺满黄叶的人行道、金灿灿的稻田……这些被数据筛选、美化的内容,让赏景变成了被动接收的过程。我们隔着屏幕发出赞美声时,可能并没有真正感受过风的微凉,触摸过叶子的纹路。当你点赞过一次金黄银杏,接下来社交平台就不停地推同款。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看数据、点点赞”。

因此,“捡秋”成了算法时代的一场生活仪式。大家带着口袋穿梭林间,收集形状各异的落叶,或做成书签,或分享到社交平台。人们用亲手触摸的真实对抗屏幕里的虚拟,用自然赋予的独特打破算法制定的标准,让大自然回归到可感知、有温度的模样。“捡秋”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景色不在屏幕里,而在弯腰拾叶的瞬间。那些算法无法量化的东西,正是生活赋予的诗意。

在“捡秋”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重新定义:人们拾的不仅是“宝物”,更是对自然的热爱。有人在“捡秋”时顺手带走路边的垃圾,有人会避开正在生长的植物,这些行为让“捡秋”超越了单纯的休闲活动,成为一种践行生态理念的生活方式。还有人带孩子捡拾遗穗、采摘野果,既让自然教育从课本走入掌心,又传递了节俭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这也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捡秋”的流行,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度认同。弯腰拾起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编辑:范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