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宜昌运河公园推出免费挖红薯活动,吸引众多市民踊跃参与。现场,孩子们举起刚挖出的红薯欢呼雀跃。这一充满泥土气息和丰收喜悦的活动,不仅让市民获得了免费食材,还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都市农耕课”,值得点赞。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扎实推进,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及资源整合。宜昌运河公园的创新实践,打破了学校的物理围墙,将劳动课堂巧妙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用一把小铲子为孩子们“挖出”了一个体验“春华秋实”的课堂。
从劳动教育层面看,此类活动为城市居民,特别是城市儿童提供了难得的农耕体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孩子对农作物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和超市货架上。“红薯长在哪里”这个对农村孩子而言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却可能难倒不少城市孩子。亲手挖红薯的过程,让孩子们直观了解了植物生长周期,体会“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这种亲身体验远比课堂说教更令人印象深刻。
从实践价值看,活动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变得可触可感。当孩子们费尽力气挖出红薯时,那种通过劳动获得成果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意识。对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而言,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种与土地的直接接触,带来了一种难得的踏实感和治愈感。
从公共空间创新利用角度看,宜昌运河公园的这一做法颇具创意。传统公园多以观赏、游憩为主要功能,引入农耕元素后,公园变成了集休闲、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园+农耕”的模式,既丰富了市民生活,又提升了城市绿地的生态价值和人文内涵,为现代都市如何保留农耕文化记忆提供了新思路。
笔者认为,此类活动若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预约制度科学疏导人流,并注重拓展农作物种类、融入农耕知识讲解,将更具可持续性,让“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尊重自然”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