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浙江龙泉石门里走出的好家风

浙江龙泉石门里走出的好家风

新华网 2022-01-28 22:19:38
分享到:

浙江省龙泉市八都镇有个村,名叫高大门。相传明朝时,这里是一处驿马要道,道上矗立着一座雄伟高大、雕凿精美的石门。石门两侧有护卫看守,传达明太祖皇帝旨谕:“文官到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行人莫敢不从。渐渐地,村民称此地为“高大门”。

居官以廉厚文重德

据村民介绍,这石门的主人姓杨,字四耀,名文彪,是高大门村杨氏家族的第二代传人,曾任两浙提刑按察使司吏员候补左堂,掌管刑法。他为官清廉,执法不阿,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高大门古门横梁及柱垫。

杨四耀告老还乡时,依然清廉自持、两袖清风。他不购置田产坐享清福,却专行修桥铺路为民造福之事。他平易近人,与人交往从不论贫富贵贱,因此颇得百姓爱戴。朱元璋钦赐石门表彰他的德行,同时降下圣旨:“文官到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旨在教化各地官员向四耀学习,清正廉洁、亲民爱民。

在杨四耀的一生中,他对子孙的要求也很严,他不为子孙广置产业,而是立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白吏子孙”的好名声。在杨四耀的教育下,其子孙清白传家,勤勉好学,十分重视个人的德行和修养,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居乡以善优良家风代代传 

村庄全貌。

杨祖华,高大门杨氏第十一代传人,与妻子育有五子,五个儿子个个品学兼优,都取得了本科学历,在文教、行政等领域很有建树。

杨祖华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少见的高中生,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和“秀才”,担任村里会计,负责管理村中18个生产队的账目。杨祖华干了十五年的会计。因为他有文化,凡事一碗水端得平,十里八乡慕名找他写信、写状词的人不少,村里谁家有了矛盾也常请他调停。村民常夸杨祖华为人厚道,认真当了半辈子会计,从不为自己计算。杨祖华从不觉得自己吃亏,坚持秉承家风,恪守祖训,向孩子们身教言传着高大门杨氏的家族风范。

杨家五子,学龄相近,首尾相隔八年。“杨家自古出文人,读书才有出路。”这是他们母亲周正花的想法。她每天徒步五六十里山路,挨村挨户收土鸡蛋贩卖,一弯扁担两筐蔑篓,能容鸡蛋千个,重上百斤。她把家庭的梦想挑在肩上,持之以恒,一往无前,这段崎岖的山路,周正花足足走了三十年。

其子杨金福说:“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让我们懂得了知识的可贵,做人的道理。”

家风乡情带动区域发展 

家风家训、乡贤文化,是维系故土、连接乡情的精神纽带,这种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凝聚力,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是从高大门出来的人,一辈子都是高大门的人,我想投资300万元回村办个特色精品果园,将来以此为基础再升级成水果特色农家乐,带动乡亲们一同致富!”当初,在外创业的徐昌根毅然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多年来,不少在外打拼的高大门人都像徐昌根一样回到家乡,办果园、开合作社,齐心协力建设新家园。

高大门的水果大棚基地。

如今,徐昌根投资的种植基地红红火火,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拳头产业。水果基地里一个个美味的果子,成为村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希望。乡贤捐赠的1000株枣苗,也已在高大门村深深扎根。

不久前,在杭州从事服装生意的周海君心系家乡,捐款了2000元用于村里购买新年灯笼,扮靓了高大门的大街小巷,充满了红红火火的热闹和生机。

路程再远,乡情不断,好家风千载不息,滋养代代人。

(编辑: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