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家庭风尚浸润着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优良家风自此作为法律基本原则予以确定。为什么要将“树立优良家风”写进民法典?这一举措对民众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引导家庭成员共建美好家庭具有哪些重要意义?优良家风的要求在民法典中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2月1日播出 如何处理彩礼纠纷

彩礼作为一项重要的结婚礼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却时常变了味道,许多地方的天价彩礼让当下很多年轻人及其父母苦不堪言。彩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遏制天价彩礼,我国古代律法都有过哪些限制性规定?针对当下各种因彩礼而引发的纠纷,民法典又持怎样的立场?
2月2日播出 忠诚协议能否锁住婚姻

为防止婚内出轨,夫妻双方签订“忠诚协议”,约定谁背叛感情,谁就向对方赔偿违约金;丈夫夜不归宿,妻子拿出“空床费协议”,向丈夫讨要“空床费”。为了给爱情多加把锁,婚后的男男女女们绞尽脑汁,类似“忠诚协议”“空床费协议”这样的婚姻契约应运而生。这些契约能否被法律所认可?违反了约定,又该如何计算与追究“违约责任”?
2月3日播出 生不生孩子谁说了算

妻子坚持不生二胎,丈夫怎么办?妻子未经丈夫同意擅自堕胎,是否侵犯了丈夫的生育权?近年来,很多年轻夫妻因“生不生孩子” “生几个孩子”的问题产生了观念上的分歧,不少昔日的恩爱夫妻甚至因此变成了冤家仇人。生不生孩子到底谁说了算?我国民法典又是如何协调夫妻生育权冲突的?
2月4日播出 孩子到底跟谁姓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小夫妻为争夺孩子的“冠名权”而爆发“家庭大战”,有的甚至还为此闹上法庭,导致夫妻反目、婚姻解体。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为什么都要随父姓?一个人的姓名承载了怎样的家族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国民法典对此又有着怎样的立场?
2月7日播出 确保养有所教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痛点,网络成瘾、叛逆厌学、校园暴力等现象让许多家长苦不堪言。古人深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养子女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可以汲取哪些好的教育经验?民法典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又对家长提出了怎样的法律要求?
2月8日播出 让孩子有德 有智 有力量

中国传统家规家教历来注重培养子女的为人处世之道、待人接物之法及安身立命之术。民法典通过汲取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优秀文化,全方位涵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赋予青少年法治教育浓郁的时代气息。民法典为青少年树立了怎样的守法意识、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它又是如何引导现代社会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和处世原则的?
2月9日播出 赡养老人 养身更要养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持续提高,确保老人丰衣足食这样的物质赡养已基本上不成问题。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有精神与情感的需求,如何对老人进行精神赡养才算是真正尽孝?我国民法典与相关法律又是如何要求对老人既要养身,更要养心的?
2月10日播出 离婚财产如何分配

夫妻离婚,免不了要过分财产这道坎,如果无法通过协商找到令夫妻双方都满意的财产分配方案,情感纠纷便会叠加经济纠纷,导致矛盾进一步升级。离婚财产分割时,应该如何考量各方利益才能做到好合好散、一别两宽?我国民法典又是如何保障离婚财产公平分配的?
2月11日播出 离婚 越冷静越自由

冲动离婚导致离婚率快速上升,民法典设立“离婚冷静期条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离婚冷静期”在离婚这一重大问题上催人冷静审慎,是婚姻的守护者;可也有人担心,这30天的冷静期让离婚变得漫长而曲折,是自由的绊脚石,是家暴的庇护所。民法典“离婚冷静期条款”将如何给冲动离婚降温?在适用过程中,它又是如何兼顾家庭稳定、婚姻自由与人身安全这三大价值的?
2月14日播出 日常家事谁说了算

妻子买了件名牌衣服,丈夫却责怪妻子没与其商量盲目消费,要求退货;妻子买台扫地机器人分担家务,丈夫也以自己不知情为由,主张买卖合同无效。夫妻双方为家庭日常开销发生争执,导致家里纷争不断。对于家庭的日常开销,是否都需要夫妻二人事先商量?夫妻一方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另一方能否以未经其同意为由,主张行为无效?民法典对于日常家事的决定权做了怎样的规定?

主讲人:张力,西南政法大学 教授
总编导:张振华
编 导:李沛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