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背影》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即:肥胖的父亲挪着步子,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而后又艰难地爬上月台,为的只是买点橘子,让儿子带着。
起初读到这儿只是觉得感动,无法理解里头的深意,可如今看来却别有一番新的理解。朱自清先生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事情,绝非简单的思念,而是一种感悟。告诉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缘分,不过是此生此世不断地望着他们的背影,任我们怎么追逐也无法贴近哪怕一分,归根结底就三个字“不必追”。
年幼时,父母年年外出打工,偶尔会有几个电话打来,内容也无非是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语,很少问及心理层面的东西,诸如“有没有心事?”、“有没有什么烦恼”之类的,更是想都不用想。不像现在的孩子,如果想念父母就可以视频通话,凭借一块小小的屏幕维系起亲情的纽带,而父母也可以通过班级群中的消息,了解到孩子近期在校的表现和情况,可以说是相当人性化了。
言归正传,我不会因此去埋怨父母,毕竟周边的孩子们都是如此,我又何必搞特殊化呢?我明白父母的唠叨不过是不善言辞的表现,而且父母的压力也很大,家乡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过年就来,年后就走的景点,如此匆匆怎一个“愁”字了的。
我理解他们的苦楚,而他们自然也明白我的需求。在当时的光景之中,一个农村的孩子如果要改变命运,跨过祖祖辈辈的桥梁,其方式必然是读书,用自己的快乐去换取教育资源,走出闭塞的大山,换得他们的一份扬眉吐气。
细细想来,我面对他们的做法有过不体谅的时候,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和他们对着干,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引得他们回头多看我一眼。然而着都是徒劳的,父母有他们的考量,又或者说是“使命”。
如今我也已经长大,也到了为人父母的时候,届时子女也会望着我的背影,继续追逐下去。而我也会抽空与父母打着视频电话,问问他们的近况以及所需所求,并尽可能的满足他们。有时看着屏幕上略有白发的父亲也会有一阵的心酸。我们与子女终究会渐行渐远,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路,可父母不会,只因我们是他们余生的牵挂与一切。
想到这儿,我给父母去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们:人生的转角,我一直都在。
(陕钢集团汉钢公司计量检验中心 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