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看得见的历史,在陕西考古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因图谱,还能看到什么?
古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在生活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创造力,尤其在“臭美”这件事上,可谓一点都不含糊。眼下天气忽冷忽热,穿衣打扮无所适从,不妨在古人的“臭美”里找找灵感!
打磨珠子,煞费苦心
杨官寨环壕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作为人工挖建的主要防御设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组织能力。
距今6000年前的先民们既重视生产,也有爱美之心,要知道在当时加工一颗珠子可不像现在放在流水线下瞬间成型。看着这些略显粗糙的珠子你可能觉得过家家了,可在只有石质工具的年代,的确是前卫时髦的,想象一下当时的杨官寨人要把石头磨成环形或者细小的珠子,就算手被磨出血,眼睛熬出血丝,边幅可不能不修。
镯子一戴,精致加倍!
古代男性,也爱护肤
看看这个青铜小罐,你会想到什么,放糖果的盒子,还是放药物的罐子……其实这是古代放化妆品的盒子,而且还是男性化妆品。
这件出土于陕西刘家洼一座男性贵族墓葬的青铜罐,在发掘时里边有6克左右的残留物,考古专家借助红外光谱、电镜等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探索文物的信息,发现残留物为一水碳酸钙和牛脂,这可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男性面霜类化妆品。
面霜一擦,我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玛瑙珠串,奢华无比
芮国公算是个讲究人,墓葬中乐器、食器一应俱全,最为惊艳的还属各种首饰,在梁带村M27芮国国君墓葬中,随葬金器共48件(1800余克),包括有冠饰、佩饰、佩韘组合等几类,是目前已知随葬金器最多的春秋早期墓葬。
其夫人们更是将爱美之心发挥到了极致,出土于芮国国君的两位夫人墓中,七璜联珠组玉佩,由7件玉璜和728颗红玛瑙珠串联而成,达到了国君的配置,出土时佩戴于墓主胸前,显示出她的高贵和奢华。
戴上玛瑙,魅力无限!
发髻高耸,婀娜多姿
壁画算是对古人生活场景的一个还原,你看那壁画中的女子,身着v领长裙、肩披轻纱,风姿绰约、身材婀娜,不管是优雅的舞姬、娴静的乐伎、华丽的女官、卑微的侍女等,她们一个个高束发髻,拉长了视觉比例,除了增高还显苗条。
石榴裙开,鲜红艳丽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所作的《如意娘》写尽了对唐高宗李治的思念。1987年,当法门寺地宫露出真容时,其中丝织品中就有一件石榴裙,石榴裙在唐朝是相当流行的一种服饰,裙子的颜色非常像石榴,红而鲜明。
法门寺出土了大量纺织品文物,品种多、工艺精湛,代表了唐代丝织业最高水平。这些丝织品的用金加工形式多样,多使用捻金线作为装饰材料,光是一块莲花图案的蹙(cù)金绣残片足以见其精美奢华。
现代人说“拜倒在女人石榴裙下”比喻男子被女子美貌所吸引。
公主冠饰,风华绝代
唐代女子潇洒开放,妩媚动人,头饰华贵不失典雅,皇族贵胄的配饰绝对称得上天花板级的精美。
金、银、珍珠、绿松石、铜、铁、紫晶、琥珀、玻璃、象牙、贝壳、玉石……光是这一串名字都听晕了,还要用上贴金、镶嵌、掐丝、金珠、平脱、彩绘等工艺,你就想想打造这顶冠饰得多费功夫。
雍容贵气,绝对大唐范!
爱美之心推动着古人不断运用智慧创造华服和首饰,如果你还想探寻更多,就来即将开馆的陕西考古博物馆了解古人的“臭美”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