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反映黄河治理的《黄河图说》、清雅高洁的“梅兰竹菊”......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举办的“刻图化民——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原创展览中,该馆精选明清时期石刻线画拓片65件(组),为观众呈现出图像背后的文化表达。此次展览也是全国首次举办的明清石刻线画专题展。
60%展品为首次向观众公开展示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众多石刻收藏品中,石刻线画独具特色,在艺术学、图像学、历史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多个领域均具有极高价值。然而,长期以来这批石刻线画没有被公众所熟知。为此,该馆梳理馆藏,从中精选出明清时期石刻线画65件(组),为观众呈现出陕西地区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流变轨迹。
据“刻图化民——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展览策展人、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研究馆员杨兵介绍,该展览按照图像内容设置为四个单元,又提炼出多个专题贯穿于展览之中,如孔子专题、“梅兰竹菊”等专题。
此次展览是全国首次举办的明清石刻线画专题展,展览以石刻线画拓片呈现,65件(组)展品里,60%的展品为首次向观众公开展示。此外,展览还通过设置“碑林寻宝”互动内容,使观众观看展览之余,在碑林展室寻找石刻线画原石一睹原貌,提升展览参与性。
《黄河图说》:杰出的黄河治理专题刻图
在此次展览第一单元“济世安康”区域记者看到,展出的第一幅石刻线画图是《黄河图说》((复制品),该图全面反映了明代中期黄河分流时期的运河和黄河情形,系统总结了明代治理黄河和运河的方略,对研究明代中前期的黄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河图说》左上角为《古今治河要略》,整理记录了《禹贡》中关于黄河的部分内容,以及贾让、欧阳修、任伯雨、欧阳玄、余阕、宋濂等人的治河策略和言论。右上角为《国朝黄河凡五入运》,记录黄河五次改道入运河及治理的情况。这五次入运河,有的是人为治理黄河而引入运河,有的则是因为黄河故道淤塞决口,分流冲入运河,导致运河淤积,水患严重。《黄河图说》中所标注的地点、山峦、州府、河堤等与史料记载相合。图左下角刻《治河意见》,是刘天和本人对治理黄河的一些看法。他总结出黄河频繁泛滥、改道的原因,颇有见地。
《瑞莲诗图》:寓意“清廉勤俭,不忘初心”
“此次展览中极具价值的一件展品就是《瑞莲诗图》,这是明弘治七年,永寿王朱诚淋为他的哥哥、第七代秦王朱诚泳刻绘的。”杨兵告诉记者,朱诚泳和弟弟朱诚淋关系很好,他经常教育劝导弟弟不要沉迷奢靡的生活,要谨记祖训,好学上进。“百尺危楼喜落成,九重赐额一时荣。圣经浩浩乾坤大,祖训谆谆日月明。莫向绮罗丛里醉,直须韦布境中行。传来天语南山重,好学间平享令名。”,在朱诚泳写的这首《处善楼为永寿王东轩题》诗中,就语重心长地告诫朱诚淋要多和老百姓交朋友,体恤民情,这样才能在宗藩族群里留下美名。
“哥哥朱诚泳写这首诗教育他之后,为了表达自己听从教诲的积极态度,朱诚淋专门刻了《瑞莲诗图》立在孔庙。”据杨兵介绍,《瑞莲诗图》里刻画了4种植物。第一种是荷花,而且是并蒂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代表清廉。第二种植物是红蓼,花密红艳,适应性强,适于观赏,但气味辛辣,人困的时候拿红蓼花在鼻子上一晃,就把人熏得清醒了,用这个特点比喻人不忘本。第三种植物是茨菰,它叶子锋利但不伤手,用这样的特点比喻人品行端正。第四种植物是香蒲,有细长的叶子,叶子嫩时可以吃,老了的干叶子可用来编席子、草鞋,用这样的特点教育人们要生活简朴。所以,《瑞莲诗图》里这四种植物表达了做人要清廉执政、勤俭持家、品行端正的儒家思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展览的展品内容涵盖民间传说、名人绘画、忠义形象、历史典故、圣贤思想等,展现出人们期望通过刻画图像来祈愿美好生活、除灾兴邦、阖家欢乐的朴素信仰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陕西地区的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