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张晴悦 王晓峰)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的相关管理办法,2019年4月1日起,新的机动车停车服务收费标准落地。新政划分了特定区(由市公安交管部门划定,提前一周向社会公告),一类区(明城墙以内);二类区(明城墙以外至二环路,含二环立交桥下以内)及三类区(二环路以外的城市建成区)四个收费类区,计费单位由原来的每60分钟变更为每30分钟,另外划出早晚高峰时段以区别收费。

目前,该收费标准已执行3年,落实是否到位?市民评价如何?近日,三秦都市报记者分别走访体验了四个类区的道路停车收费情况。
赞:新标准有效提升车位利用率
6月9日下午4点多。在被划定为“二类区”的乐居场附近,记者看到,路边车位几乎被悉数“占领”,但不时有车辆驶离,又有新的车辆停靠。
附近商户王先生介绍,白天,此处的车位流转率挺高,“基本没听人抱怨过停车不方便”,夜间停车则要“紧张些”,所以在他们看来,划分早晚高峰时段区别收费,不失为一个引导车辆合理利用有限停车资源的好办法。

现场,记者“抢占”到一个车位在此处停靠12分钟,并未被计费。收费人员表示,15分钟内停车免费,超过15分钟又不足半小时的,按半小时计费。
6月10日,在位于顺城巷(南门-朱雀门)及竹笆市的特定收费区域,记者看到,相关收费标准清楚公示:非高峰时段每30分钟3.0元,高峰时段每30分钟4.0元。现场,记者扫码路边车辆上的多张计费小票,发现实际收费也有严格执行上述标准——一辆黑色suv在此处停放了47分钟,应交金额显示为6元。
对此,前来取车的车主刘先生认为,以30分钟为计费时段,比一个小时更科学细致。“很多人在路边泊车都是去附近办个事,半个小时计费一次,能督促车主尽快办完事把车开走,也算提高车位利用率了,我觉得挺合理。”

问:计费系统不太准?连开俩票有无必要?
不过在走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被划定为“一类区”的建国路上,记者随机查看了一些停放车辆的计费情况,发现大都没有问题,但其中一辆车的停车时长显示为“2小时6分31秒”,停车总额仅显示为2元。而按照一类区的收费标准,非高峰时段每30分钟就要收费2.0元,高峰时段每30分钟3.0元。也就是说,按照该辆车的停放时长,计费本应为8元。
在处于“三类区”的乐游路路段,一位车主见到记者采访,则对自己车上放置的两张计费小票提出了疑问。“我就在这停了两个来小时,不知道收费员为啥给我开出了两张票,一张票显示我是下午1点10分停的,另一张票显示我是2点07分停的,给我搞糊涂了。”该车主担忧,两张票是否意味着重复计费。
就此,记者现场找到收费人员了解情况。对方表示,这是因为他们中午换了班。“相当于上午班的人开了一张,下午班的人开了一张,这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管理,不会重复计费,市民可以扫码看看,两张票是根据实际停放时间来计费的。”
记者现场扫码后发现,第一张票在下午1点56分停止计费,计费时长46分钟,按照三类区1个小时的标准收费2元。第2张票在10分钟后开始计费,虽未重复计费,但如此一来,中间存在4分钟的时间差,车主有可能因为这一时间差多出半小时1元的停车费用。

收费人员表示,针对这一点,他们在开第二张票时会特地间隔一段时间再开,就是怕未满一个小时按一个小时计费之后,对未满的时长再次计费,之后的工作中,也将继续注意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