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崔鑫 兰丹 记者 陈奋翔)近年来,距县城40公里的咸阳市长武县巨家镇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探索整镇推进农村生活治理模式,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镇域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检验治理成效,巨家镇积极开展省级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工作。该镇结合镇情实际,立足“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目标,以“四抓四强化”工作法,明确创建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实行挂牌作战、网格式管理,集中力量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动省级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工作走向深入,镇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镇容镇貌显著提升。
抓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成立由镇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同志为副组长,各包片领导、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省级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省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工作推进会,镇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分管领导、包片领导按照责任区域抓好任务落实,确保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对全镇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分解部署,统筹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并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层层分解任务,级级压实责任,镇科级干部、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人人身上有任务,有压力、有担子。
抓宣传发动,强化氛围营造。镇区各村、各单位充分利用大喇叭,LED屏,流动宣传车、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引导群众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鼓励群众将分类垃圾中的废纸、塑料、金属品等资源性垃圾变卖回收。通过“一约四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教育引导监督群众将有害垃圾投入有害垃圾收集箱,实施无害化处理。引导群众按标识投入分类垃圾箱,确保垃圾按类投放,让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抓重点难点,强化创建实效。先后组织专人赴宝鸡市、三原县及云南省玉溪市学习考察生活垃圾处理站点建设运营情况,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初步确定以引进企业通过“垃圾银行”的模式推行垃圾分类,利用互联网+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利用的模式,建立堆肥处理厂生产有机肥料,将垃圾处理效益最大化,建立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并轨运行的垃圾处理新型模式。同时,配强全镇保洁人员力量和设施设备。全镇现有保洁人员179人,在用中型垃圾转运车1辆、小型垃圾转运车6辆、装载机1台,大垃圾箱30个,小垃圾箱45个。
抓长效机制,强化常态治理。将镇区街道和辖区13个行政村划分为4个责任片区,集中人员力量,对镇区主干道路、公共场所、房前屋后、河渠沟道、卫生死角五个关键部位进行“网格化”治理。组织人员对农村柴堆、草堆、秸秆堆、树枝堆、积存垃圾、废弃砖瓦灰料等建筑材料进行集中清理。对房前屋后私搭乱建,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临时棚舍、废弃杆线进行拆除。对农村电杆、建筑物立面上的野广告、广告牌的非规范宣传内容进行清理。规范村庄街巷、主干道路两侧、房前屋后乱摆乱放杂物。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投入人力5000余人次,动用机械、车辆800多台次,清理整治“三堆六乱”300余处,全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