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 57岁的周大姐,有5年的慢阻肺病史,经常性地咳嗽、咳痰,已渐渐习惯这样的身体感受,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去医院检查治疗。直到两个月前,周大姐出现胸闷、气短,尤其是活动后明显加剧,这种喘不上气的憋闷感与既往的感受完全不同。她意识到,这次绝不是老毛病犯了那么简单,不能再继续忽视了,便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经过胸部CT检查提示,周大姐的肺部有感染征象,并且支气管镜检查中发现,她的气道也明显狭窄。为了让患者得到更精准彻底的诊治,当地医院医生建议周大姐前往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
医生通过查体发现,周大姐右下肺呼吸音极低,CT影像提示右肺中间段支气管重度狭窄,几乎完全闭塞。而在进一步的支气管镜检查中,医生发现直观到的情况比想象中的更加严重——患者右肺中间段支气管已经完全闭塞!即使用直径仅1.8mm的活检钳反复探查,也无法探及支气管管腔的准确入口。
考虑到周大姐的支气管完全闭塞时间较短,气道可能尚未完全塌陷,若抓紧时机予以有效治疗,她的支气管尚存在再通的可能,这样将不会影响其肺功能。但追求良好预后的同时,介入治疗手段也存在巨大的风险点——如果盲目地去“打通”患者气道,在镜下的精细操作中,动作的丝毫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支气管纵隔瘘或是支气管胸膜瘘。以患者出现更加严重的损伤为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但如果不及时做介入治疗,错失了良机,时间久了患者的右肺中间段将会完全塌陷,再无恢复可能。患者的右肺中叶和下叶将完全不张,这不仅会严重损害她的肺功能,还会大大降低她今后的生活质量。该如何选择?医生陷入了两难境地的纠结中。
陈晖副主任医师带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介入团队针对周大姐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终决定分两步为患者进行支气管镜介入手术,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安全,也实现打通气道的最终目的。
第一次支气管镜介入治疗,陈晖采用冷冻方法对患者已经闭塞的气道进行冻融,使刚闭塞的气道周围组织发生坏死脱落,以便暴露出支气管开口。此操作称之为冷冻探路。
随后,陈晖又为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这一次,他用电刀对此前冻融出的开口周围的肉芽进行切割取出,对瘢痕进行松懈,最后再用球囊对狭窄的气道进行扩张。
手术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患者闭塞的右肺中间段支气管被完全“开通”了!右肺中、下叶得以完全暴露,同时支气管远端大量堵塞气道的痰液、痰栓也被完全清除。术后患者的症状得到完全缓解,瞬间周大姐便感到呼吸轻松顺畅了许多,困扰了她两个月之久的憋闷感终于离她远去,整个人也感到无比轻松。目前患者仍在随诊中,等待下一阶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