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秦陵博物院发布百戏俑最新研究成果

成功复原“泡钉俑”服饰

秦陵博物院发布百戏俑最新研究成果

成功复原“泡钉俑”服饰

2022-07-20 18:48:16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 实习生 赵翌晨)绣着八角星纹的紫色织锦上衣,还点缀着黄色圆点;有云气纹的绢地刺绣短裙......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宫廷艺人们很可能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为秦始皇表演“百戏”。7月2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外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成功复原了K9901坑出土的4号百戏俑服饰的基本原貌。

undefined

秦始皇帝陵 K99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陵园的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距离秦始皇陵封土约 300米左右,是一座内有东西向三条过洞、两端分别有斜坡门道大东西向“凸”字形陪葬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199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对其进行了首次抢救性试掘。2011年至2013年,为配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K9901陪葬坑展厅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 K9901 陪葬坑进行整体考古发掘。两次发掘对陪葬坑进行了全面揭露,共出土陶俑30余件,确定了陪葬坑的性质、内涵及建筑结构,并对出土各类遗迹、遗物进行了科学保护。 从已修复的陶俑姿态分析,他们造型风格独特,风格、特点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从这批俑的表现形式、形象、动作等因素分析,初步判断,这些陶俑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竞技类的杂技项目就已经逐渐形成,至秦代,百戏已登上秦宫廷大雅之堂,成为秦代宫廷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秦代工匠在塑造这批陶俑时,充分运用了塑、堆、捏、贴、刻、画等技法,使陶俑的体、量、形、神、色、质等艺术效果得以充分展现,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得以凸显。同时多种雕塑技法和彩绘工艺交叉运用,整体层次丰富,个性鲜明。

“百戏俑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秦代陶俑的新类别,形象地展示出了秦代多彩斑斓的杂技世界,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了解秦代宫廷娱乐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独特魅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告诉记者,K9901出土的4号俑上半身装饰有类似明清时期皇宫大门上的那种圆形泡钉,所以暂称其为“泡钉俑”。在已发掘出土的秦代陶俑中,4号俑是保留秦代艺术信息较多的一件艺术精品。其呈站立姿势,通高1.57米(不含头),双腿分离,略呈小弓步,身体稍微向侧面扭转,左臂上举,右臂搭手于胸前,双臂残缺。陶俑通体彩绘,是目前发掘百戏俑中残存彩绘最好的一件文物,残存的彩绘图案主要集中上衣、领缘、袖缘和裤子腰带等部位,主要有以下三种图案:八角星纹、几何纹饰和云气纹。上衣为黑色的八角星纹,中间黄色连珠纹 装饰。领缘、袖缘和腰带为几何纹饰,间或装饰有“草叶纹”肉眼可观察到白色、黑色、黄色和紫色。

“4号俑上身着衣,布满泡钉,泡钉间饰以太阳八角纹;下身着裳,绘有大量精美纹饰。这些精美的彩绘图案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为此,我们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4号百戏俑彩绘纹饰的纺织品复原工作。”周萍说,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来看,秦汉时期一般织有精美纹样的面料多为丝绸,且中原地区暂未有棉,麻织物上也鲜见有织造纹样。同时考虑百戏俑表演的特殊性,分析丝绸面料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对上衣主体推测为饰有八角星纹的丝绸织锦,所以采用提花机织造方式复原;领缘、袖缘和腰带推测为几何纹样的丝绸编织物,同样采用提花机织造方式复原;裤子推测是绢地刺绣的云气纹,则使用平纹绢作为绣地,施以锁绣针法进行复原。这样才较为完整的向大家展示了4号百戏俑身着服饰的基本原貌,展示了两千年前秦代精美的服饰艺术。

(编辑: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