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关爱未成年人 拒绝不良诱惑之——心理专家回应家长疑问

关爱未成年人 拒绝不良诱惑之——心理专家回应家长疑问

2022-08-20 14:14:09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张晴悦)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自8月2日推出《关爱未成年人拒绝不良诱惑》系列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市民通过三秦都市报全媒体公布的8大线索征集平台,就如何杜绝未成年人“不良诱惑”等,向公安反诈、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等留言咨询。

针对家长们来电咨询的“炫富拜金”、“不良交友”等部分热点问题,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心理健康老师唐恩厚进行了解读与回应。

防止“炫富”带偏未成年 家校社会应当齐抓共管

家长王女士关注到,近年来,各种以“富二代”、“名媛”奢侈生活为卖点的帖子等开始在网络平台上流行,吸引了大量关注。她想知道,如何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现象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唐恩厚老师表示,这类网络炫富帖子极尽奢侈享受,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形成。此外,这类炫富帖子下不乏许多追随者和赞美、崇拜之声,很容易引发青少年的盲目效仿和攀比,导致未成年人对金钱形成错误认知,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偏离健康的成长轨道。  

针对这一“不良诱惑”,唐恩厚分别向管理部门、学校及家长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网络审核、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网络净化专项整治活动,做好相关舆论宣传,弘扬正能量;学校发挥好育人职责,通过思想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看待炫富、拜金现象,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家长则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留意孩子都接触关注了哪些网络内容,并留意其平时的消费习惯等,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生活和消费意识。

发现孩子不良交友 不应直接命令断交

家长田先生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朋友往往是其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与有劣迹、或者有过违法犯罪经历的人交往密切乃至成为朋友,很多家长都会十分担心,因此他想知道,发现孩子不良交友怎么办?
唐恩厚回应,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由此可见,孩子周围的同伴和朋友对他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确不容低估。

“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交友的问题,我认为,家长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一同郊游,以便逐渐深入地了解他们;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喜欢他的朋友们哪一点,家长对孩子的朋友越了解,孩子越觉得家长理解他,这对于密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唐恩厚建议,此外,家长应该认可孩子做他人朋友的能力,也应该鼓励孩子结交更多朋友。在做他人朋友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正确的认识自己,同时学会如何做一个可信赖的朋友;还应换位思考,注重亲子沟通,列举事实逐一分析,“如果孩子的朋友对他有不良影响,可以让他列出自己从朋友那里收获到了什么,并考虑他的需求可否通过其他途径得到满足。一定不要直接命令孩子和对方断交。家长要做的是帮助他正确、全面地认识他的朋友,并让他自己得出是否应该与所谓不良朋友继续交往下去的结论。”

唐恩厚说,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同时,家长可以进行适度引导,比如尝试跟他一起聊聊对真正的朋友有什么期望,之后让他自己观察现在的朋友们是否具备这些品质;除了关注孩子们之间交往,如果发现不好的端倪苗头,也可以与学校老师私下联系,加强成人之间的沟通,学会“外围式了解”。

网上不良信息 家长可用技巧帮“过滤”
家长吴先生反映,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很多孩子长期在家上网课,很多学习类App随之不断涌现,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助手。但与此同时,一些App存在的诸如诱导广告、涉黄涉暴等导向不良内容,让很多家长感到不安,他想咨询专家,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防范?

唐恩厚表示,网课是疫情之下的无奈之举。对于涉世不深、普遍是非分辨能力不强的中小学生而言,网络不良信息的“骚扰诱惑”,对于孩子们的价值判断、目标树立、意识塑造等都有不可预估的危害性。 

在此,他给广大家长介绍了几种远离不良信息的“必杀技”,“一是主动帮孩子选择优良网站,尽可能的把电脑放在客厅或家人一起活动的区域,做到孩子上网家长知;其次是家长主动出击,寻找一些正规平台推出的能够对色情信息做出拦截的反黄软件进行安装;此外可以与孩子讨论后,制定一份合理清晰的上网规定,比如什么时候可以上网,每周最多上网几个小时等。并将约定贴在电脑旁边,定期检查,做得好有奖励,违规有处罚。”

唐恩厚认为,信任孩子的同时,适当进行抽查也是可以的,比如关注孩子下载的APP或浏览的网站中是否包含了暴力或色情等内容。如果孩子有手机,可关注其电话账单中是否有异常支出,孩子是否常深夜上网,而且沉迷其中;还可以多和孩子沟通分享利弊,比如一起看看央视《今日说法》等法制类节目,利用“第三者说教”来进行孩子的思想教育。、

孩子遭遇校园欺凌 可及时疏导寻求帮助

近年来,校园霸凌、校园暴力频发,引起了社会和家长们的高度关注。家长杨女士就来电表示,自己关注到本报前期报道中,有初二孩子提及校园暴力问题严重。这些霸凌暴力行为的发生场地不限于校园,并且会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她想知道如何预防校园霸凌的发生?一旦孩子遭遇了校园霸凌该怎么办?

唐恩厚介绍,欺凌,作为校园安全防治的一大重点,是孩子和家长都极为敏感和忧虑的话题。如果孩子遇见校园欺凌,他建议各位家长,首先应仔细了解缘由而不是质问孩子。“相关研究表明,能主动和家长反映自己遭遇欺凌的孩子仅有30%。当孩子鼓起勇气寻求家长帮助的时候,若得到批评或质疑,无异于将孩子再次推出去,遭受二次心理打击。”他建议,家长除了要坚定站在孩子一方,抓住“心理抢救”的黄金时间,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孩子在受害人的角色里越陷越深,给予其精神上的陪伴和信任,还要认真了解事情经过,仔细甄别是否构成欺凌事件,同时不要盲目让孩子草率反击。“关于遭遇欺凌的自我保护,不同层面有不同的主张。我觉得家长要在充分了解孩子性格及体格的基础上,教导孩子尽量理性保护自己,并积极寻求学校、家庭和法律的三方援助。”

此外,家长应调整心态尽可能的寻求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比如可以先通过学校老师了解处理步骤,避免双方家长直接见面引发冲突。在欺凌事件发生后,与对方家长的沟通,应尽量采用文字聊天的形式,控制好自我情绪,保留好书面证据。”唐恩厚说,除了上述几点,无论是欺凌方,还是被欺凌方,父母都要反思发生此类事件的原因。欺凌方必须对孩子进行及的矫正,避免欺凌行为固化、放大,造成暴力传承;被欺凌方要注意给到孩子足够的肯定、关爱和支持,让孩子由内而外地彰显出自己的力量与强大。在预防欺凌方面,可多与孩子的老师和其他家长沟通、交流,为孩子的朋友圈打造外层的家长情感圈,让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环境更加稳固、安全,也可以让孩子学点简单的防身术,从而提高自信心,而不是一副弱小的样子,减少被欺负的可能。

“玩具化”文具诱惑娃 家长可帮其选择

家长郑女士反映,自己留意到了本报前期报道的,市面上不少文具为了吸引儿童购买,在产品上附加趣味性装饰品,文具“玩具化”的现象。想了解如何才能避免儿童将文具当成玩具玩耍?

“文具盲盒、流沙笔袋、扭蛋橡皮……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家长们反映的这个问题我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孩子上课时注意力都在这些花哨好玩的文具上。”唐恩厚谈及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道,“本来是一个学习用品,好端端的变成一种收藏品或玩具,这不但会引导孩子过度消费,也不符合教育的目的。”

他表示,孩子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吸引这是天性。“很多大人也总会想买漂亮的新衣服,何况是孩子。作为家长,可以多些理解和包容,没有必要过分苛刻。但是有些文具的功能过分花哨,确实容易在孩子中引发攀比,也不利于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他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使用自己喜欢的文具,但是不要把这类文具带到学校来。

“要告诉孩子玩具是玩具,文具是文具,文具应该简单实用,颜色过于鲜艳、功能过于复杂,非常容易使其分心,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从功能的角度选择。”唐恩厚同时认为,现在市场上各种品类繁多的文具质量参差不齐,有可能还存在安全隐患,家长们除了建议孩子如何选择,还应告诉其安全第一,也要引导孩子不能过分沉迷花式文具,避免互相攀比后成瘾。他建议,如果孩子能听取意见,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奖励,“比如买些魔方、鲁班球之类的益智玩具,就奖励他在娱乐时间痛痛快快地玩。”
 
 
 
 
 
 
 

(编辑: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