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张永宁郑亚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执政成效,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仅是期盼,更成为现实。
从实现“名校+”工程全覆盖,到建立“互联网+三医联动”健康服务体系,从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到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持续实施,美好的民生图景在西安市灞桥区徐徐展开。
教育为本“民生甘泉”泽万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过去的十年,灞桥区把教育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常抓不懈,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灞桥教育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十年来,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4所,改扩建40余所,新增学位3.12万个,大幅度提升全区办学条件。东城第二学校、纺小高科分校、东城五小等一批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建成开学,五环中学、东城一中、庆华中学等一批传统名校面貌焕然一新,狄寨、洪庆、红旗南片等区域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
春华秋实,厚积薄发。近年来,灞桥区先后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授予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被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双高双普’区”“陕西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社区教育示范区”;2017年至2020年,区教育局三次被教育部基础教育检测中心授予“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工作优秀组织单位”……
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承载着灞桥教育人对初心的坚守与笃行,见证着灞桥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辉煌巨变。
“健康灞桥”让百姓生活更踏实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不仅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也成为灞桥区委、区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过去十年的发展中,灞桥区持续推进“健康灞桥”战略。为了切实改善群众“看病难”情况,灞桥区建立起以区级公立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哨点”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十年来,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50.6%,卫生技术人员增加42.2%。同时,灞桥区严格落实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成7家星级接种门诊;重点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区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签订紧密型医联体战略合作协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建成国医馆,可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比例达到88%。以卫生城区创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厕所革命”等为载体,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全区人居环境得以有效改善。
此外,灞桥区还建立起了“互联网+”三医联动健康服务体系,启动了区疾控中心、区中医医院、十里铺骨科医院迁建工程,全力构筑15分钟医疗服务圈,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边医边养、综合治疗的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据了解,三医联动平台自2019年9月试运行至今,实现电子化家庭医生签约累计36万人次;累计建立居民电子档案45858人;累计开展慢病随访12343人次;累计完成65岁以上老人公卫体检和困难户体检3.4万人次;累计完成远程在线问诊5.1万人次。
共建共享把群众冷暖放心上
“老百姓的利益无小事检测”。发展中,灞桥区坚持从群众最直接、最关注的利益和现实问题入手,加大投入,共建共享,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创新“3+1”帮扶模式,631名干部驻村入户精准施策,1754户5281人全面脱贫;建成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0所,提供床位3031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2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约8.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大棚房”整治任务全面完成,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樱桃、葡萄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基础更加坚实,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85元,位列全市第一。
一组组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灞桥区委、区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缩影。这些抽象的数字更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不断提升着“灞桥人”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