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张非凡 记者 张永宁)今年以来,陕煤曹家滩公司机电修理车间秉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建设理念,以服务区队、服务矿井为目标,打通管理、装备、人才“三脉”,达到了管理标准化、装备智能化、人才多样化的效果。
把好管理“脉”
该车间依托公司智能管控平台,按照6S管理标准化规定,实行了模块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谁来了都能懂,谁来了都能做”的目标。通过编码技术,准确追踪设备物资流向,实现可追溯功能,保证了物资供应畅通、高效,为公司建设信息化、标准化仓库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根据矿井智能化及标准化建设要求,结合车间管理实际情况,从区域管理规范、班组有序检修、安全持续稳定等方面着手,精益车间、精益班组,大力推进标准化车间现场管理工作,使得车间的管理体系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管理流程更加完整、清晰、明确、高效。
据了解,三季度以来,该车间累计办理物资出入库项目12405项,通过优化出入库流程,改进人员配置,缩短办理时间近30%,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把好装备“脉”
在装备方面,该车间引进了安川YRC1000电焊机器人、智能电焊机、特种激光加工机床、激光除锈机、气动水切割机、智能空气净化装置等配套加工设备。在这些设备的加持下,各班组的工作效率有了质的提升。对于设备的试验检测,该车间建设了智能水泵测试区和智能开关测试区,利用先进的流量监测设备和故障诊断设备,达到了故障精准判断、精准维修的效果。此外,该车间鼓励员工自主创新,针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各班组出尽“奇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实现了安全生产。
“智能装备的引进,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也防止了职业病的发生,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促进了智慧矿区的建设与发展。”该车间主任李冰冰说道。
把好人才“脉”
智慧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据了解,该车间现有职工31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占比达90%,对于高素质年轻化的队伍,该车间实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利用四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广泛吸纳青年职工学习业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辟了职工“绿色成长通道”,实施岗位操作工通用理论培训与学院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致力在各个工种、不同岗位上培养出更多的青年领军人才。此外,以“师带徒”的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传、帮、带”培养计划,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打造了一支“一专多能”的年轻队伍。
下一步,车间将继续深化管理,提升服务,发扬创新精神,引导职工深入开展创新创效实践,不断为矿区智慧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打响车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