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1月12日,从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经过连续5年的持续考古,考古人员在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西头村发现并确认,西头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在该遗址不仅发现发现了西周时期大型城址,而且发现了10余座商周时期甲字形大墓,为“豳”地历史及王畿地区统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径,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的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8年—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旬邑西头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五个地点。经拉网式区域性系统调查,确认西头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2022年通过勘探,在遗址西侧区域发现夯土城墙、壕沟及道路遗迹,表明该处为一座大型城址。对南城墙进行解剖,可确认城墙年代为西周时期,结合勘探已基本确认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分布范围,初步判断该城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同时,考古确认一处面积超15万平方米的大型围沟墓地,围沟内发现墓葬近千座,2020—2022年已在该墓地发掘中小型墓葬120座,马坑3座。2022年度发掘甲字形大墓3座,其中M90为东西向大墓,墓道向西,墓室东西长约6.5米、南北宽约5.2米,墓道长约9米、宽约3.3米,墓道内发现排列有序殉人38具,分三层殉埋,布满整个墓道,墓室西侧二层台发现5具殉人,墓室为一棺一椁,墓室底部有腰坑。M90出土大量海贝、蚌器、铜器残件、原始瓷器残片、骨器、石器、玉器及刻字卜骨等,该墓年代为商末周初。M98、M99亦为甲字形大墓,M98与M90墓道相接,前者墓道弧曲,墓室方向与M90相一致,墓道长7.8米、宽3.1-3.4米,墓室长5.3米、宽4.6、深8.3米,墓室为一棺一椁,墓室二层台残留有大量车马器,墓葬年代为西周早期。M99位于M98南侧,墓道长21.5米、宽3.6-4.0米、墓室长6.6米、宽3.4米、深7.9米,墓室棺椁扰动严重,出土有陶器、玉器、铜器、金箔片及蚌饰,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小型墓葬多为东西向,一般随葬品较少,多见兵器及车马器。通过出土遗物判断,该围沟墓地墓葬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商末周初和西周早期。值得关注的是,本年度在上庙墓地围沟外东部进行勘探发现甲字形大墓10余座,另有中小型墓葬百余座。
此外,2022年发掘的斜圳地点位于城址内东北部,发现有冶炼残炉、铜矿石、炼渣和炉壁残块等冶铜遗存;并发现较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大量废弃陶瓦残片和刻文陶器,从出土遗物可判断,该地点冶铜和建筑基址的年代集中在西周早中期。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豆海锋表示,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为区域考古研究打开了新局面;该遗址构建起区域商周时期的年代序列,为探索周文化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新基点;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大型城址,为“豳”地历史及王畿地区统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径;西周时期大型围沟墓地及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为揭示区域人群变迁及社会演进提供了新证据,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记者梳理相关信息发现,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的学者徐昭峰在《试论夏商西周畿内防御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到,西周的畿内非常明确,宗周丰镐和成周洛邑。在宗周置“六师”,在成周置“八师”,“西六师”保卫京师和防范西、北戎狄,“东八师”保卫成周和防范南、东诸国及蛮夷。宗周丰镐,位于沣河两岸,面积约10平方公里,守卫宗周的是“西六师”。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可知,“西六师”的指挥中心在丰镐,但“西六师”并不都驻守丰镐,而是以丰镐为中心进行布防。“六师”之一的“豳师”,驻于宗周西北部的豳地。《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灭商后“登豳之阜以望商邑”,可见“豳师”是构筑在泾河中游的一支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