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梁红娟)中国古代有神农辨药尝百草的神话故事,在西安也有这么一位医生,为了体验患者的痛苦,自己给自己做胃镜。这位“自作自受”的医生,就是大兴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林涛。
林涛,博士,毕业于空军军医大学,师从我国著名消化病专家樊代明院士和丁杰教授。现任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明专利2项,SCI论文3篇,参编专著4部,发表中文论文10余篇。在三甲医院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于食管、胃肠道、肝胆胰疾病诊治都有较深的造诣。给病人做过胃镜检查3万多例,肠镜1万多例,练就了一双“温柔巧手”和“火眼金睛”,擅长胃肠镜、超声内镜、小肠镜,胶囊内镜下的各种诊断和治疗操作。内镜主要擅长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的发现和治疗。
自己给自己做胃镜
一提到做胃镜,很多人都望而生畏。有的甚至信誓旦旦地下决心,这一辈子再也不受这个罪了。患者对胃镜究竟有多么害怕,都担心什么,林涛主任很关注。近期,他因为工作忙,饮食不太规律,压力较大,出现了上腹部不适隐痛,进食后有加重的情况。科里的医生劝他做个无痛胃镜。想到部分患者做普通胃镜很痛苦,林涛主任就想亲身体验一下,哪些操作最容易引起不适感。所以就下决心自己给自己做个胃镜。当天在胃镜室做的时候,不能采用侧躺体位,他只能选择站立的姿势,面对着显示屏进行操作。林涛手里握着细长的胃镜管子,一边慢慢地把管子往自己咽部里送,一边专注地盯着屏幕,感到恶心的时候,就暂停一下。他的助手则在一旁紧张地观察着。检查结果出来还好,只是胃炎跟十二指肠炎。他讲道,“自作自受”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既是医生又是患者,既要注意显示屏里面胃内的情况,又因胃镜操作感觉到恶心。对于患者有了更强的同理心。
他说,自从体验之后,他每次操作都要尽量看到所有细微的地方,看清每一个部位,尽量不漏掉每一个病变。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改进胃镜操作的动作,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他讲道,胃镜的确会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择无痛胃镜,避免这种不愉快的经历。肠镜不是所有人做的都疼,很多人只是有腹胀的感觉。如果担心承受不了疼痛或敏感性高的人,建议做无痛肠镜。
从胃里取出一只打火机
林主任告诉笔者,内镜就是消化内科医生的另一只手,用这只手探入胃肠道,可以做到外科做不到的事情。像息肉切除、取异物、EMR手术、食管静脉套扎术、食管静脉硬化剂注射术、胃底静脉组织胶注射术。这些都可以采用内镜来开展。最神奇的还是取异物,从电池到枣核,什么东西都有。真的如探囊取物一般。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还是取打火机。
有一次国庆节放假前,陕南某医院的主任给林涛打电话,说他有个患者,因为跟家人生气吞服了一个打火机,他用胃镜取了两次,每次都花两个多小时,都没有成功取出打火机。想让患者找林主任试试。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患者来找了林主任,是个小伙子。他说他国庆节前就来西安了,但他没跟林主任联系。原因是都取了两次了,遭了很大的痛苦,也没能取出来,他也没抱什么希望。小伙子见到林主任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0点多了,买了下午两点的火车票,本来不想来了,可是肚子里老是有个异物,不舒服。所以来林主任这儿再试一下,给林涛主任说,如果半个小时取不出来,就不要再试了,不想再遭罪,他还要去赶火车回家。林主任就说试试看。胃镜进到胃里后,发现有一个黑色的条状物。根据打火机的形状和特点,林主任选用了一个圈套器。不到10分钟,就将打火机取出来了。小伙子惊呆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林主任说你这个打火机怎么是全黑色的,很少见。小伙子说打火机原来是透明的,在胃内呆得时间太长,腐蚀成黑色了。小伙子的家人,在旁边还在埋怨,早知道这样为啥不早点来呀!看着一家人高高兴兴地离开医院,林主任内心感到很欣慰。
林主任表示,内镜还有许多功能,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术、胃肠道早期肿瘤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手术)、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挖除术(ESE手术)、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手术)、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手术)、胃肠道穿孔的钛夹修补术及内镜下尼龙绳荷包缝合术等这些都可以采用内镜来实现。
“火眼金睛”查早癌
林主任说,胃镜和肠镜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可怕,要定期查体,害怕得病不等于不得病,最关键的是要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
有一次做超声胃镜的时候,来了一个60多岁的老人。他近五六年来,胃一直不舒服。在几家三甲医院都做胃镜检查+活检,只是提示慢性胃炎。胃体有一处黏膜比较粗糙,活检了两次都是黏膜炎症。门诊医生让他再做一次超声内镜,看看这块有没有问题。于是找到林涛主任做了一次超声内镜。通过超声内镜检查这块儿黏膜粗糙的地方并没有什么异常。超声内镜的主机系统是老机子,在胃内无法进行有效的特殊光染色及放大观察。林主任讲,他有一个习惯,不管病人第几次做内镜,都尽量把所有的部位都再看一遍。当时配合的护士说,病人在新主机上已经做过3次胃镜了,还有必要再看吗?抱着负责任的态度,林主任坚持再看一看,结果当观察到患者贲门时,他发现一处黏膜粗糙有少许自发性出血,活检后病理证实是胃早癌。随后患者住院行胃镜下胃早癌剥离术,完整切除了病灶。在术中由于用的是新主机,清晰度高,又发现了一处早癌。由于两处病灶距离较近,一次切除创面过大,不利于恢复。于是安排一月后将第二处早癌完整切除。林主任来到大兴医院工作后,患者多方打听到医院的地址,当面表达感谢,并且还让林主任给复查。老人握着林主任的手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信任你!
这就是西安大兴医院消化内科的林涛,一个有着过硬技术,对患者极端负责的好医生。
医生要干到老学到老
林主任感慨:现在总说AI智能,但是再发达的科技也离不开人,医生的诊断需要设配更重要的是医生的判断,靠的是临床的思维能力。林涛主任告诉记者,为了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科室采取了多种手段。
首先,每周科室都要进行至少两次的业务学习。科室的年轻医生较多,相对来说临床经验欠缺,为弥补临床经验不足,组织他们参加业务学习,让每个医生去学习最新的专家共识和指南,学习最新的SCI文章,然后跟大家分享,这样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了交换,就会提高大家的临床认识和临床思维。
其次,每天在交班时对各组疑难病人进行讨论分析。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利用集体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每个人将自己的考虑和观点说出来,能够更加全面,很多病例都是在集体讨论下最终确诊的。
最后,外出学习。要当住院总的医生,会派去国内的优秀医院进修一年,一线二线的医生会去短期学习,或学习一项技术,多与优秀医院的医生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技术,尽快的成长成熟起来。
另外就是,举办学术沙龙。邀请业内的大咖来院交流,近年来前后邀请过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医院的专家来院讲座,并多次举行线上交流活动。医生通过参与比赛、交流才能更快的成长,闭门造车是无法成长的。
据了解该科室还成立了8个亚专业组,由组长负责,去推动亚专业的研究与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大家共同努力进步,科室才能打造出品牌。目前,大兴医院消化内科已初具规模,已经有不少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但是林涛主任对笔者说:“我们才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我常和年轻医生们说,做医生就要像当侦探一样,严谨、较真,用自己的专业,用自己的临床思维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