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于洁旎)什么是营养?有人答:“离不开一个吃字,吃的越好越有营养。” 有人说:“是个捉摸不定的词,现在条件好了,接收到跟营养有关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反倒让人迷茫了。”正如这个让人不甚了解词汇,以它冠名的“营养科”就更显冷门了。“其实,营养科不只是承担着患者的饮食任务,更多的是疾病本身及疾病救治中的营养代谢调节,营养医师需要有营养评价、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的临床思维。”
2015年,全国毕业的营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人,田甜就是其中一员。
跨考专业,只为让人“吃好”
田甜,从名字不难看出,父母期望女儿性格温柔,生活甜甜蜜蜜。但身着白大褂,手握手术刀,无影灯下,与死神较量,才是田甜想要的“霸气”人生。于是,不顾家人反对,高考后,她坚定学医,如愿考入陕西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虽然跟“霸气”的外科医生理想有偏差,但也算踏入了同一赛道。
“很多病例显示,外科重症患者死亡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营养不良。”教授的这句话,让医学“入门生”田甜心头一震。“当时一直不够理解,直到大四实习,我接触到第一位肿瘤患者,就是因为不能进食,导致重度营养不良而死亡。每当回想起患者想吃而吃不进去的痛苦情形,我真的不忍心,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经过一年的努力,田甜跨学校、跨专业,考取了天津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为搭建自己的营养知识体系,弥补跨专业的差距,在同学们1次跟进1个课题时,田甜同时跟进3个课题。从动物实验到人群研究再到细胞实验,她经常是早上7点进实验室,中午坐地铁去塘沽收集人群数据,下午赶回实验室继续做实验,晚上12点回宿舍成为常态。付出总有回报,田甜得到了一个羡煞旁人的机会——赴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实习。在营养学全国领先的国家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实习期间,田甜的营养知识体系得以深化,并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发表两篇SCI文章。
创建营养科,诠释大兴速度
2018年10月,一次偶然机会,听说大西安兴医院要建营养科,田甜放弃了原本舒适的工作环境,入职大兴,希望施展专业抱负。“起初,很多医生对于营养学的认识还不足,不能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开展工作不容易。”据田甜回忆,营养科创建之初仅有一个办公室,一名护士。就在这方“小天地”里,她着手制定制度,编写膳食种类,设计肠内营养配置。
初到西安大兴医院第一周,田甜就参与多学科会诊,第二周就开展肠内营养治疗。2018年11月,一位做过胆囊切除的患者,因直肠癌需要再次手术,他不会吃不敢吃,天天喝稀饭,饿的睡不着。在营养查房时,田甜了解到情况,根据病情,为其个性化定制营养餐。患者激动地说:“十来天了,我第一次吃饱肚子!”
在医院的支持下,田甜和她的营养科快速成长,营养餐、月子餐、减肥餐、肠内营养......科室渐渐步入正轨,刚满30岁的田甜,用年轻的活力诠释着大兴速度。
上得临床,下得厨房
“我手术大,帮帮我!”这是闫姐见到田甜时说的第一句话。闫姐,子宫切除+输卵管切除+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田甜清楚地记得,2020年7月第一次见闫姐时,她面色蜡黄,嘴唇惨白,伤口流脓,说话有气无力,腿软不能下床。了解后,发现她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每顿只吃一个鸡蛋,一点蔬菜,蛋白低,贫血,电解质紊乱,伤口愈合差。
田甜根据闫姐的临床诊疗方案及当时的疾病情况,制定了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提供饮食指导+口服营养补充,血糖平稳前提下,保证其营养充足。两天后,闫姐可以下床活动,一周后,蛋白正常,贫血改善,电解质正常,伤口慢慢愈合。同年9月,闫姐再次入院,出于信任,她第一时间联系了田甜。“我这次造口还纳,需要加强营养,请你帮我保护好胃肠道。”现在,营养科像闫姐这样“忠实粉丝”越来越多。
“创业真没有捷径,营养科有今天主要归功于两个‘深入’,一是深入病房,二是深入厨房。”作为临床辅助科室,田甜经常主动去参加各科危重病人的会诊,研究危重病人营养治疗的途径。为协助临床诊治取得更好疗效,营养餐都是个性化定制,制作繁琐,种类多,对炊事员要求很高,既要懂烹饪又要懂营养。
田甜精挑细选成立了“陕西首家营养餐制作团队”。团队每天早上查房、会诊,配肠内营养粉,去后厨打餐、分餐、送餐,有的时候还要帮忙摘菜,洗菜,365天无休。同行们开玩笑说:“你们应该是陕西的‘劳模’营养科。”
随着医院的发展,慢病人群、危重患者增多,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营养。“营养科要做的只会更多,虽然很累,但能让更多患者吃饱、吃好、吃得营养,一切都值得。”田甜对专业初心不变,一如既往地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