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刘苗芳:早产儿的"守护神"

刘苗芳:早产儿的"守护神"

2023-05-24 12:27:22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  刘苗芳的简历非常“简单”,2006年12月在西京医院实习期间因表现出色留科工作,先后在新生儿科和儿科工作16年。2022年8月入职西安大兴医院,10月担任新生儿科护士长。在一个岗位工作10多年,许多人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或者按部就班。然而,刘苗芳的第一句话,让笔者很受感染。

“我喜欢孩子,喜欢新生儿科。孩子不藏事情,生病了就不高兴,开心了就会笑,所以我们儿科的护士会比其他科室显年轻。主要是心态很年轻。”虽然戴着口罩看不到脸,但刘苗芳爽朗的笑声,弯弯的眼睛,一股简单、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好新生儿护士长一定要有真本事

刘苗芳到新生儿科的第一周,就遇到了难题——需要给一名超早产儿做PICC置管(超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公斤或胎龄小于28周的新生儿)。29周+2天的点点只有900克,巴掌大小,全身皮肤薄如蝉翼,小胳膊就如大人的小拇指一般粗细,小腿跟筷子差不多细,呼吸微弱。血管更是细如发丝,几乎看不到,置管全凭护士经验和手上感觉,就是常说的“盲穿”。

刘苗芳作为资深的儿科护士,曾协助过几次“大儿”的置管,而给更小、更脆弱的超早产儿操作,是她从未挑战过的难度。于是,她把新生儿置管的所有流程、注意事项、并发症等理论和操作要点等反复默记,没有教具就在纸上划图练习,在脑海里一遍遍重复每一个动作。“坦白说,那时候很焦虑,压力大到3、4天睡不着觉,就爬起来反复练,练成肌肉记忆。这是生命的重托,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失误。”置管前,刘苗芳将所有流程再次仔细回忆了一遍后,开始操作。拿起针,屏住呼吸,稳住手,轻柔触摸孩子的胳膊,感受到血管微弱的脉动后,她没有迟疑,一针扎进。回血了!她松了一口气,继续把针头带着管子慢慢往里送,又慢又轻。看到超声影像显示,定位准确无误。置管成功,一切顺利!刘苗芳都没想到,自己这一刻眼眶湿了。随后的几周,她又独立操作6例,其中最小的胎龄只有25周,都进展顺利。

“当好新生儿护士长一定要有真本事。”这位初来乍到的护士长,一针“扎”进了团队,“戳”入了人心。2007年至今,刘苗芳多次被评为优秀带教教员、院级护理之星、院级优秀护士以及校级优秀护士,发表过9篇论文,获得1项发明专利。

婴语翻译官+临时妈妈

相比儿科“大”孩子会说话、懂表达,新生儿的唯一“语言”,只有哭闹。这就意味着,新生儿护士必须懂得察“言”观“色”,看娃“脸色”行事,可以说是“婴语翻译官”。“每个宝宝都是一家的‘天使’,他们出生后就见不到父母、家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临时妈妈,要把她们看护好。孩子不会表达,不要紧,只要用心观察,就能精准掌握每个不会说话孩子的意图。”

宝宝身体恢复健康、待到足月,刘苗芳的“临时妈妈”任务也圆满完成,出院前几天,她会约好新手爸妈,花一到二个小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抱孩子、喂奶、拍背,帮助新手爸妈快速上手带娃。细心的刘苗芳还会留下亲子“袋鼠抱”的温馨画面,让家长们感到非常暖心。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指的是,父母以类似袋鼠妈妈将小袋鼠养育在育儿袋里的方式,环抱着婴儿,把只穿尿布的婴儿放在妈妈(爸爸)裸露的胸腹部,进行皮肤对皮肤的接触。这种“零距离”接触,会提供给婴儿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可迅速升温亲子关系。它不仅安全、有效、易于实施,还能呵护早产儿与母亲的心理健康,使作为发育支持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出院后刘苗芳和妈妈们的互动还在持续,“宝宝拉了怎么办?哭了怎么办?怎么喂奶?”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刘苗芳都会一一抽空回复。刘苗芳的“热心肠”,获得了妈妈们的充分信任。曾有一位二胎妈妈,把孩子接回家后,实在不会照顾,又送回医院,刘苗芳和团队继续当起了“临时妈妈”。

 13面锦旗的故事

一个月前,一位30岁孕34周+4天的三胎产妇,前置胎盘紧急住院进行剖宫产,在手术台上产妇突发羊水栓塞。这是产科最凶险的急重症,发生率小,致死率很高,达80%以上。手术室里瞬间气氛异常紧张,一边是新生儿科团队对生命体征微弱的宝宝实施抢救。一边是重症医学科、产科、麻醉手术科等多学科联合救治产妇。新生儿出生后没有反应,没有哭声,全身皮肤苍白,有多处瘀斑,凝血功能差,无肌张力,心率约70次/分,Apgar评分仅为5分,而正常孩子是10分。妈妈在ICU里命悬一线,孩子在新生儿保温箱里奄奄一息,母子俩的状况让人悬着心。

“我最感动的除了各科的团结协作和尽全力的救治,更多的是家属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他当时哭得差点跪下,恳求道‘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治好我的孩子,花再多的钱,我也愿意!’那一幕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一刻,刘苗芳感到身上责任重大。新生儿医护们竭尽全力救治,根据患儿病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给予输血、扩容、抗休克、强心升压等救治措施。待平稳后,又及时给予加强止血及抗感染、免疫支持,微剂量肝素抗凝,维持内环境稳定,镇静、脐静脉营养给药等治疗。宝宝也很给力,一步步挺过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为了帮助产妇脑复苏,刘苗芳用手机录制了宝宝的哭声,放给昏迷不醒的妈妈听,听到儿子哭声后,产妇慢慢开始眨眼,所有人为母子连心的奇迹感到惊喜。

随着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孩子慢慢好转,出院前,爸爸、妈妈、奶奶三个人围着保温箱,笑得格外开心,睡得正香的宝宝似乎有了心灵感应,睁眼、扭头望着,小手挥舞着,好像在争取表扬一样。“你们看,我很勇敢,是不是?”刘苗芳拍下那个温暖无比的画面,她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患儿和妈妈出院后,爸爸专程给产科、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送来了13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这13面锦旗的故事也在医院传为佳话。

早产儿的“守护神”

新生儿科医护有一个共同目标:不仅要能救活,更要关注孩子的生存质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正常生活,守好人生第一关。2022年,新生儿科成功救治了300余名早产儿,团队随访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患儿,通过出生早期的治疗和细心护理,呈现追赶式生长,已追上其他同龄儿的发育水平。“我们要当好早产宝宝最坚强的‘守护神’,也要当好爸妈的‘定海神针’。”这是刘苗芳对自己的定位。

2022年11月的一天,产房内一名胎龄仅28周+2天、体重仅930克的宝宝出生,无自主呼吸、反应差、 肌张力松弛,全身肤色青紫,1分钟Apgar 评分只有1分。宝宝生命体征很弱,生还的概率很小,同时不良并发症的概率很高,全身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属于“超低出生体重儿、超未成熟儿”。“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孩子的父母始终都不放弃,他们的乐观、坚强也是我们的‘强心剂’。”刘苗芳介绍,宝宝的复苏抢救成功后,又经历了漫长艰难的恢复之路。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无创呼吸机支持、高流量上氧到鼻导管吸氧,历经千难万险到成功脱氧能够自主呼吸。

肠内营养也在循序进行,从微量喂养到胃管鼻饲奶,到自己吸吮吃奶,再到母乳喂养;从一次奶量1毫升到一次60毫升;从保温箱保暖到适应外界温度……即使宝宝病情一波三折,这对年轻的夫妻始终非常信任医护人员。他们非常配合地坚持做袋鼠护理。

“工作日妈妈来,双休日爸爸来,每次开门,他们都准时等在门口,近一个月,风雨无阻。即使妈妈得了急性乳腺炎,之前存下来的母乳仍旧每天准点送达。夫妻俩每次都笑着给宝宝唱歌,讲故事。”刘苗芳每每回忆到这对温柔、坚韧的夫妻,总是窝心又感动。宝宝在一次次拥抱中慢慢脱离了依赖的氧气,在一遍编尝试中渐渐学会了衔含妈妈的乳头顺利出院时,宝宝已经变白、长胖不少,体重从930克增长到3390克。“真的不要小瞧早产儿的生命力!”刘苗芳经常感叹。

生命接力的故事仍在上演,刘苗芳的使命未完待续,期待她更精彩的呈现。(西安大兴医院供稿)

(编辑:王熙玥)

(审核:李元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