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于洁旎)田博振,西安大兴医院重症医学三科主任,科室承担着全院近1/3的危重患者管理工作。身挑重任的他,从医之路似乎像被命运推着走一般——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2007年,从陕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田博振,在机缘巧合下,进入唐都医院麻醉科,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面对从未涉猎的麻醉学科,田博振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概念,更谈不上喜爱与否。“当时只一个念头——保住这个宝贵的工作机会。”“争取留在唐都”,是他当时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学!于是,从麻醉药理、生理、病理、设备的书籍,田博振统统翻了个遍,能看懂多少算多少,遇到不懂的就问前辈。
面对各类手术病例,田博振将其分类整理成册,再将注意事项一条一条写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上,遇到相应病例,记不清就翻开看。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小田”终于可以独立操作各种设备,并配合基础性的麻醉手术。踏实、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也让田博振受到科室前辈的信任,渐渐放手,田博振有了更多独当一面的机会。
2019年,田博振加入了西安大兴医院麻醉科,为了让工作更加充实,快速提升自己,他主动申请前往ICU流转。“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全身的方方面面,只有接触更多的重症病例,有更多的经验、知识积累,才能够应对手术台上的各类情况。”田博振能熟练掌握并独立完成麻醉手术科的各种技术操作,他多次主持大型疑难手术麻醉,参与危重患者的手术抢救,在困难气道技术操作、小儿患者的麻醉以及新技术、新业务方面管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事实证明,ICU的轮转学习,不仅让田博振在技术、救治理念上更上一层楼,更成为他日后肩挑ICU管理重任的重要契机。
一次重任,从医之路的转折点
2022年12月,医院紧急抽调47名骨干医护人员,临时建立重症医学三科,田博振被委以重任,成为负责人。重症三科床位每天持续20张满员状态,收治患者平均年龄高达79岁,最大97岁。患者多,医生少,重症经验不足,设备物资紧张,田博振和团队承受着巨大的救治压力。
“刚开始,每天都处在崩溃边缘,手上握的、肩上的是人命,每天一睁眼只想着救人,没办法顾忌太多,撒开手干,抓紧时间救人要紧。”他和彭园园护士长先对抽调人员、病房设置、仪器设备、物资储备等情况进行摸排梳理;快速对现有人员分组,以“老”带“新”,确保每个班次医护技术力量达标;随时组织危重患者救治、呼吸机使用、CVC管路维护、CRRT应用等理论与操作培训,并见缝插针考核......仅一周时间,全体医护已经熟练掌握呼吸机管路安装、高流量氧疗仪、有创监护仪等ICU常用的12项技术操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命悬一线的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信心源于对每一位患者的同理心
不是所有的拼尽全力都有可喜的回报,生命的代价,冰冷、残酷,许多时候成为“压死”濒临崩溃的医护的最后一根“稻草”。田博振回忆,75岁的李大爷,因为重度肺炎,呼吸衰竭,自身基础病爆发,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医院、科室穷尽各种手段仍无力回天。随着老爷子的离开,一位年轻医生高度紧绷的弦彻底断了,抱着患者家属痛哭,“那一刻,我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最令田博振感动的是,主管医生送走了家属,没有给任何人倒苦水,只是默默擦干眼泪,回到下一位患者床旁。事后,家属发了一封上百字的短信宽慰主管医生,句句不离感谢,字字饱含暖意。
“医生永远要心怀仁爱,有一颗对生命的悲悯心、敬畏心。我的团队,用善良、坚强、积极、团结,过了一关又一关,给我在ICU上了最好的一课。”历经生死关头的“大考”,ICU三科锻炼出一支优秀的重症患者管理队伍。如今,重症医学三科医生扩充至10人,工作回归正常后,他们仍然繁忙和焦虑,这是医生,也是ICU的常态。对于这个刚过“半岁”的“婴儿”科室,田博振充满信心。
“我们是个年轻的队伍,虽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精进,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朝气、有活力,最重要的是,大家拥有一颗为患者着想的同理心,就是我们的最大潜力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