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女孩被“搏动性耳鸣”折磨2年 李晓媛团队微创手术40分钟搞定

女孩被“搏动性耳鸣”折磨2年 李晓媛团队微创手术40分钟搞定

2023-07-16 11:26:57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于洁旎)20岁的大学生小美(化名),从2年前开始,总能听到耳朵里发出“嘣 蹦 蹦......”“打鼓”的声音,仔细感知,小美发现,声音节奏很有规律,似乎就是心跳、脉搏的感。

起初,小美以为是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的缘故,但事情远比想象的严重,因为这种“心跳声”堪比“和尚念经”,根本停不下来!一天24小时,都在响。更可怕的是,每当夜深人静时,耳朵里就像装了“扩音器”。越是“沉默”,心跳声越“震耳欲聋”,而只有在按到耳朵后的某个位置时,耳鸣才会消失。小美到西安的大小医院检查,医生均诊断为“搏动性耳鸣”。但这偏偏是让小美最痛苦之处——查明病情,治疗却束手无策。她尝试了各种中西医方法,基本无效。经过多方打听,小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西安大兴医院耳显微听觉植入外科主任李晓媛。完善检查后,李主任也和其他医生持相同观点——搏动性耳鸣。

啥是搏动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是耳鸣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类型,通常主观感觉到耳内有如同心脏或血管脉搏跳动样的耳鸣声,患者说听起来像波涛声、水泵声、呼呼声,哄哄声、哗哗声......共同的特点就是,耳鸣的声音节律与患者的心跳、脉搏同步,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搏动性耳鸣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就是耳鸣的声音节律与患者的心跳、脉搏同步。

为啥会有搏动性耳鸣?小美的病因又是啥?

目前医学上对搏动性耳鸣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对其病理生理过程没有清晰深入的认知。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能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血管异常因素最为常见。如血管的病变畸形因素:颅底静脉系统异常,头颈部动脉或静脉畸形等,临床常见病因有高位颈静脉球体瘤与乳突导静脉畸形。或是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因素: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

李晓媛主任介绍,小美年龄小,身体各方面都很健康,没有高血压、甲亢等基础病,检查也排除了血管及内耳的畸形或结构异常,因此不太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在按压小美颈动脉时,耳鸣没有消失,也就是说,小美的病情应该和多数人的乙状窦前置或颈静脉球体瘤等情况关联性不大。而在按压乳突后区(耳后),及往下的个别地方时,小美能明显的感觉耳鸣消失。因此,结合影像资料和检查结果,我们初步判断,搏动性耳鸣可能和乳突导静脉有相关性,但病变机制较为复杂,很难明确具体原因。”

通俗点理解就是,我们的血管像九曲黄河十八弯,血流相当于水流,耳朵就像岸边的人。本来河水流得四平八稳,而如果遇到河道陡然变窄,或者绕到一个回水湾里面,又或者碰到石头的阻力,水流就会变得快慢不一,并且产生旋涡,发出较大的杂音。如果岸边的人离得近,就很容易被杂音干扰。当血管的“杂音”传到紧邻的耳朵里,就形成耳鸣。由于血管是随着心脏一起搏动的,因此耳鸣的搏动频率与心跳一致,称为“搏动性耳鸣”。

这咋治?能治好吗?

跟普通耳鸣一样,搏动性耳鸣的治疗也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轻症可以尝试保守治疗,但对于像小美这样的病情顽固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只能通过手术干预。

经过详细地术前会诊评估和充分沟通,李晓媛主任为小美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操作原理简单理解为——通过改变血流的原有方向和速度,以及将血管与邻近的耳朵远离等方式,来达到“降噪”的目的。由于操作部位特殊,骨骼、血管等组织微小、精密,稍有不慎就有大出血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手术有一定风险,且对术者的技术要求高。同时,为了兼顾小美的舒适性和耐受力,手术需全麻进行。这无疑又提高了手术难度——全麻下,无法得到患者实时反馈,是否能消除耳鸣,全凭医生经验和前期对于整个病情的准确判断和定位来操作。通过默契配合,李晓媛主任团队40分钟左右顺利完成手术,小美耳后仅留下约2.5公分的切口。

做完手术当天,小美觉得持续耳鸣就已经变成间断性的耳鸣了。术后第一天,小美自觉除了睡前有耳鸣之外,整个白天已基本没有耳鸣。术后第二天,小美的耳鸣消失。目前,她已经康复出院,生活终于回归正常。

(编辑:李元哲)

(责编:李元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