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彭园园:扎根ICU 10年,对抗病魔之"剑"更锋利

彭园园:扎根ICU 10年,对抗病魔之"剑"更锋利

2023-08-02 14:37:42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李潇帆)“2016年,如果我没有来到大兴,可能现在依然是个普通护士。”从一个普通护士,到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彭园园只用了10年时间。

从会学到会教

2013年,彭园园毕业,进入一家三甲医院,在心脏外科监护室工作,这里不同于普通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仪器设备高端、种类繁多。作为一个重症护理“小白”,彭园园每天像“小尾巴”一样跟在老师后面,看操作,听讲解,不懂就问,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每天结束,她都感觉自己收获满满,非常充实,不仅满脑子是等待消化的知识,还伴随两条沉重的腿。如此日复一日的用心,彭园园很快掌握了各类危重患者的护理要点,也轻松“拿下”了各种仪器设备。2016年2月,因为家庭原因,彭园园来到离家相对较近的西安大兴医院重症监护室。那时的重症监护室刚成立半年左右,除护士长外,只有9名护士,分3个小组倒班。

3年重症监护室的工作经验,让彭园园顺利当上小组长,她除了负责带教组员,还协助护士长优化科室工作流程,做质控、查院感……仅2年时间,彭园园就“跳脱”出普通护士,成为护士长的好帮手。2018年,科室推荐彭园园参加省级重症专科护士培训,3个月时间,彭园园“疯狂吸收”。再回到科室时,她发现自己对危重症患者病情的观察能力,和各种仪器的使用都有大幅度提升,这也让她在工作中更加有底气,可以有条不紊地协助医生完成抢救和危重患者的治疗。此时的彭园园,完成了从最初学习老师操作技能的学生,到传授他人技能老师的蜕变。 

全国呼吸治疗师不足千人!扛重任外出进修

2020年,一支新兴的队伍——呼吸治疗师,走进了大众视野。2021年3月,彭园园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呼吸治疗师相关技术。

其实,培训初始阶段时,面对专业知识盲区,在“连环轰”的理论授课中,彭园园总感觉摸不着头脑。但她“不放过自己”,白天听老师讲,晚上回去自己听网课琢磨,“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后,更得心应手。”彭园园第一次感受到“呼吸治疗师”这个职业的获得感,是遇到一位严重间隙感染,却无法做气管切开的患者。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人员实时评估、精心护理、指导康复……仅两周时间,患者就顺利脱掉呼吸机,感染情况也明显好转。

6个月学习结束回到医院后,彭园园在院周会上立下了“军令状”,“站在医院发展的舞台上,我有幸成为‘冲锋者’,带着新技术回到医院。但我深知,带出一支‘呼吸治疗师’队伍是落在肩上更重的责任。”她马不停蹄,先从所在科室做起,将所学知识、先进技术倾囊相授,带领科室护士改进气道湿化方式、制定气道湿化标准、进行可视化气道管理……她还主导开展一系列气道管理新技术、新举措,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的经皮气管切开技术、带有声门下吸引功能的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套管、规范俯卧位通气、一氧化氮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等。2个月后,由彭园园负责的院级重症平台气道管理小组成立,小组成员包含了NICU、RICU、EICU等各个ICU骨干护士。就在今年,小组成员逐渐向其他科室扩展。

大考炼真金!担任护士长

“当了护士长,才知道你不仅是护士长,还是保洁员、维修工、管家、二当家……需要精通十八般武艺,要想护士们想不到的事,操其他人不用操的心。”这个月,是彭园园当护士长的第8个月,看得出来,她已经适应了这个角色。

去年底,医院成立了重症医学三科。时任ICU副护士长的彭园园被委托重任,担任重症医学三科护士长。医院从中心ICU和全院其他科室,抽调39名护士组成护理团队,彭园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人员培训,“因为重症监护室要求掌握的抢救技能是最多的,几乎占到85%。因此,即使普通病房的资深护士,在这里也难以独当一面。一周时间,全体护士顺利通过呼吸机管路安装,高流量氧疗仪的使用,有创监护仪的使用等ICU常用12项技术考核。   

新科室、新员工,如何快速凝聚团队战斗力也并非易事。为此,彭园园对每个人情况进行摸底,将每一个人都尽量安排在合适岗位。没有重症工作经验的老护士们,从护理文书开始虚心学习;工作才两个月的护士,在高年资老师的指导下井然有序地管理危重患者;有ICU工作经验的护士临危受命当起组长,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在每个护士身上,彭园园都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也常常告诉护士们,“在咱们医院,只要你想做成事,医院就会想方设法给你搭台子。”她这一路走来,就是最好的证明。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每天经历生离死别的彭园园,更能体会到“坚持就有希望”的力量。前段时间,科室接诊了一位主动脉瘤破裂、突发心脏骤停的年轻小伙,医护紧急心肺复苏,集合全院力量急诊手术、抢救,终于把小伙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十年磨一剑,彭园园把对抗病魔的“剑”,磨得越来越锋利,她的工作不仅见证着生命的奇迹,也诠释着对护理事业的执着和追求。

(编辑:李元哲)

(责编:李元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