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吴昌永)11月7日,从汉中市交通运输局传来喜讯:日前,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四部门联合发文,通报2023年“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示范县命名情况。其中,汉中市、商洛市等2个地市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汉中市南郑区、洋县、西乡县等16个县区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近年来,汉中市把“交通先行”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加快完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以建设好、利用好“四好农村路”为抓手,创新体制,完善政策,持续在“全域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养护、“多样化”运营上下功夫,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截至目前,汉中市11个县区中,已有9个县区创建成为省级及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自‘四好农村路’政策实施8年来,汉中市农村公路建、养、管、运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已实现100%的乡镇通等级公路,10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通客运、通邮,农村公路在打通交通瓶颈制约、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强化,一条条贯穿城乡的发展路、一条条串村连景的畅通路、一条条赋能发展的振兴路,绘就出汉中市和美乡村新图景。”汉中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杨秉杰于近日在该市召开的全省“四好农村路”暨公路高质量建设推进会上介绍道。
高点定位 “全域化”建设发展之路
汉中市坚持高站位推动,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健全市、县(区)、镇(街道)三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
“十三五”以来,累计投资105亿元,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2000余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795公里,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
完善机制 “精细化”管理通畅之路
该市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以“路长制”为核心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建立了县(区)、镇(街道)、村“三级路长”责任体系,细化农村公路管养责任清单和评价标准,确保责任落到实处。
同时,健全基层自治机制,推广留坝县“三队两会一屋一规”治理体系,设立道路管护队承担村组道路日常管理,利用“两会”中的“院坝说事会”对道路管护队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德美屋”、扶贫社分红相挂钩,形成农村公路“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该做法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创新模式 “常态化”养护和美之路
汉中市创新多元投入模式,市、县(区)财政每年预算列支日常养护经费,并通过“向上争、财政筹、群众投、盘活聚”等筹资方式,全力补齐资金缺口,有效解决养护资金短缺问题。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2.9%。
融合发展 “多样化”运营振兴之路
该市全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整合资源推进中心城区“一城一交”,建成客运站129个,进一步简化农村班线审批手续,合理安排营运线路,投入运营班线车辆618辆,完成43条农村班线公交化改造,所有县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均达到5A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