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 分秒必争,"特殊备注"2000患者5天值一个24小时的班,手术、门诊、会诊、查房、上课、实践带教……闫育平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跟他的采访,约了3次,采了两回。 第一次因为一台急诊手术被推后,第二次约好早上9点,结果一直到11点才开始,后来又因为急会诊被迫中断。 那天9点到11点,两个小时里,闫育平跑了6个急会诊,还做了一台心脏造影手术。第三次采访约在他下课后,为了防止又有“变故”,笔者索性在教室里等他下课。
在心内科,时间得掰开按秒算
闫育平微信里有个西安大兴医院胸痛中心的群,心内科、急诊科、介入科、影像科、检验科、5G指挥中心、120急救站......所有相关科室的医护都是“群成员”。
胸痛患者会诊讯息、心梗患者心电图、急诊消息......每天都会在群里轮番“轰炸”,心内科医生要立马响应、及时应援。今年4月,闫育平值班的某天,120医生在群里传了一份心电图,不到10秒,闫育平判断出患者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必须紧急做介入手术打通堵塞血管。他一边指导120医生用药,跟家属谈话,一边和科室医生做术前准备。患者到院后,绕过急诊科和病房,直接进入导管室手术。这位患者从入院到导丝通过血管,只用了16分钟,创下了院内最快记录。
大家都知道,心脏病患者从发病到救治,必须得争分夺秒,耽误一分钟,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明显差别,生活质量也会因此下降。为此,闫育平手机从不离手,睡觉时也会放在耳边,急诊手术、急会诊随叫随到。“患者心脏出现异常指标报危急值时,会先通知心内科,可能主管医生还没有接到通知,心内科医生已经要准备去看患者。”
置顶4个患者群“特殊备注”2000人
打开微信,可以看到闫育平置顶了4个群,2个冠心病群、1个高血压病群,还有一个其他疾病群。4个群里的患者加起来快2000人,特别的是,他给每个患者的备注名称都特别长。
魏某高血压支架后肥厚心晕厥。苍某起搏器术后电耗竭无症状观察。陈某特发性室早34%平均心率70”…… 随便打开一位患者的微信备注,“描述框”里详细记录了就诊时间、手术日期、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甚至还有造影图片。一长串的备注,几乎没有标点符号或间隔。
“微信的备注有字数限,尽可能详细记录疾病情况,别人可能看不懂,我一看就能想起这是哪个患者。”说到这些“特殊备注”,闫育平只是为了患者少跑路。“心脏病是个慢性病,好多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调整用药,一开始,他们微信咨询我,我想不起来他们的情况,患者就得来医院。” 正因这份用心备注,闫育平的很多“老患者”都可以在微信线上实现简单的问诊咨询。
时隔很久,还能听到闫育平医生对自己病情一清二楚地描述,不少患者们都既惊讶又感动:“闫主任,你简直比我还了解自己的病!”而闫育平也会因为患者的肯定和信任,高兴很久。
曾“放弃”当老师,如今又抄起老本行
1996年,闫育平高考结束填志愿时,考虑到自己家境不好,便想以后当个医生。“我当时觉得,医生最起码好找工作,收入又稳定,就去上了延安大学医学院。” 然而,5年后,大学毕业时,闫育平等来的却是当头一棒——大医院被拒,小医院不想去,就算是老家的县医院也不招人。走投无路时,学校老师推荐他留校任教,闫育平没有犹豫便答应了。
“当时一心只想先找个工作,不能再花家里的钱了。” 当老师3年,闫育平还是想回到临床当医生,于是他决定考研,把目标定到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边教书边备战,2004年,闫育平如愿读研。毕业后,他回到延大附院,终于当上了医生。 晋升中级职称时,闫育平选择了内科里相对复杂的心脏专业。 闫育平带教过一位,在心内科轮转学习的消化内科专业研究生,按照常规,带教老师无需给学生教授过多深奥的“不对口”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闫育平认为:“既然当老师,就得对学生负责!” 他坚持一视同仁,从心电图判断、各种疾病的机制、症状、诊断等,由浅入深,统统教给学生。后来,这位学生找工作时,因为没有消化内科的岗位,应聘了心内科。最终,他这个“非科班生”成功PK掉两位心内专业的研究生,收获offer。 学生激动地给闫育平发消息:“闫老师,太感谢了,您教我的都用上了!”
如今,在西安大兴医院,闫育平重回讲台,又抄起“讲课”老本行。一节45分钟的课程,他得提前两周备课。“内容准确、前沿是基本的,还得突出重点、风趣幽默。”上课前一天,闫育平还得再看看课件,有没有不合适的、这个地方还需要再改改……拥有双重身份的闫育平,无法说出自己对哪个身份倾注心血更多。
“作为医生,你直接面对的是患者。作为老师,你教的学生,以后也是医生,同样直接面对患者。” 在闫育平看来,当医生和老师同样重要,治病、育人都是为了患者。(西安大兴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