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 冯彩丽,是西安大兴医院渭水园院区康复七科的一名康复治疗师。工作是帮助那些因疾病或受伤而面临身体和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让他们重新获得独立的生活能力,更好地回归社会。
60岁的于阿姨像小孩一样,说话只能一两个字地往出蹦
在冯彩丽接触的众多患者中,于阿姨是印象最深刻的患者之一。她脑卒中两年,除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外,还面临着言语问题。在康复专业领域里,于阿姨的情况叫失语症,这种病症的患者,能够听懂、看懂,但几乎无法说话,即使说,也只是单个字或词语。遇到她时,她只会说一个“好”字,点头、摇头、摆手等。在数数上,仅仅能数到十三,十四。
冯彩丽会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和物品名称做交流素材,“今天早饭吃了什么”,然后引导她说出常见的食物名称。问她,今天天气怎么样?星期几,几月几号。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告诉她,天空是蓝色的。后面问她,窗帘是什么颜色?她说不出来“蓝色”,手指指着头顶。 “是不是天空的颜色?” “嗯嗯嗯” “对的,就是天空的颜色,天空是什么色? “蓝色的” 通过口型提示,慢慢地就可以准确说出“蓝色的”……
日复一日,百倍的耐心上万次的重复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觉着有些无聊,没耐心了,但这就是冯彩丽的工作,不断重复、日复一日,除了技巧,考验的,是耐心和爱心。
就和教小孩学说话一样,正常人一会儿就学会的东西,康复师要和患者一起,经过上千次、上万次的练习,才能做到,或者做不到。还需要不断地与患者聊天,引导他们与我交流,并搞好关系,让他们信任。
于阿姨很信任冯彩丽,也很努力。最初只能用手指着一个圆形的东西说“鸡蛋”,其他食物,需要把食堂有的“包子,油条,豆浆,豆腐脑,小菜”全部说一遍,才能对应的出来。冯彩丽鼓励于阿姨多听、多模仿、多练习,了解她的兴趣爱好和背景,以便更好地定制教学计划和内容。如今,照顾于阿姨的老伴说,她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了,“我要吃包子、还想喝豆......浆......”
困在康复大厅的于阿姨
最爱唱“鸿雁...飞过芦苇荡...心中是北方家乡”
最近一次治疗中,冯彩丽开始引导她写日记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有一篇是这样写的,“今天我穿鞋子,彩丽夸我是个好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冯彩丽当时有点想哭,忍住了。
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默契配合下,阿姨已经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也更自信了,甚至会唱几首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唱得最好的,是那首《鸿雁》,特别是唱到“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眼里神采奕奕,冯彩丽想,虽然阿姨每天在康复大厅这方寸之间重复着枯燥地练习,但每次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共同喜悦和激动,再过不久,相信自己就能像鸿雁一样飞出康复大厅,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心中有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也愿意扎根在600m²的康复大厅
于阿姨是许多康复患者的缩影,他们的人生被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对心理和尊严的打击是巨大的,但人本能的求生欲,让他们如此坚强,如此有毅力,跌倒之后没什么大不了,重新站起来就好了,重新回到人生正轨。
网络上有句话,引起过许多年轻人的共鸣,是这样说的,“我不敢相信,我生活在一个有极光、珊瑚、雪山、长满苔藓的石头、闪闪发光瀑布的星球,而我只能去上班。”每个人对生活都同样充满热爱,都想“仗剑走天涯,看看世界的繁华”,但作为一名还在成长的年轻医生,冯彩丽从患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不断学习、能吃苦,并且有耐力,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独立、优秀的医生。
工作和生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冯彩丽心里也有着对“远方”的向往,但也愿意扎根在60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里,和像于阿姨一样的患者一起努力,在每一次的小进步里喜悦,帮助他们重回人生正轨。(西安大兴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