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红”“绿”结合 双向赋能 长安大学探索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新模式

“红”“绿”结合 双向赋能 长安大学探索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新模式

2023-12-12 14:19:19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李永利)12月12日,记者从长安大学了解到,该校在定点帮扶商南县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当地实际,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深挖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以点带面,将思政育人“红”的底色与乡村振兴“绿”的特色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双向赋能、协同发展有效路径,形成了“高校+乡村”共建共享共赢的育人新格局。该案例入选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刘家花屋区苏维埃遗址

位于商南县清油河镇的“刘家花屋区苏维埃遗址”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曾是红25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指挥所。长安大学分两期建设改造“刘家花屋”,从资金、人力、规划设计、史料完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修缮建筑,保留其徽派风格;走访革命烈士后代,搜集先烈事迹,创作剧本、书写诗歌、拍摄纪录片,建成“刘家花屋红色文化陈列馆”。以红色文化陈列馆建设为契机,拓展到商南县全域,搜集当地红色文化资料、影像,出版《红色商南》革命事迹口述史,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建成后,先后接待400多个党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定期举办驻村“第一书记讲党课”等活动。陈列馆如今已成为商南县红色教育示范基地。

与当地群众交流

根植“红”文化,做好时代“新”传承。长安大学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及其背后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时代价值,以短视频、纪录片、讲座、红色知识故事化解读、红色故事多媒体呈现,更加丰富立体地展示红色文化内涵;以现场教学、深度体验、理论宣讲、政策阐释等形式,把思政课上在红色土地上。红色资源逐步“热”起来、红色精神更加“火”起来。如今,陈列馆及其周边已成为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繁荣群众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成效被学习强国等核心媒体报道10余次,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长安大学智慧与力量。

长安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基地在商南县揭牌

以红色文化阵地为依托,长安大学还与当地搭建了5个共建共享平台:支部共建平台、文化产业开发平台、干部教育和技术培训平台、理论宣讲平台、志愿服务平台。这些平台,成为长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学生校外实践的主阵地、立德树人的大舞台,通过与当地深度合作,把长安大学丰硕的教育成果写在商南的大地上,高校教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也得到充分激发,达到了以思政育人带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反哺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

研究生支教团坚守基础教育一线12年

期间,在学校的号召下,长安大学广大青年学子纷纷走进乡村振兴一线,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规划设计、走访调研、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宣讲、乡村支教等,在实践中感悟中国力量。12年来,该校研究生支教团130多人轮流坚守在基础教育一线,累计支教服务时间超过8万小时,直接教育学生超过6000余人,帮扶困难留守儿童超过1200人,已经成为当地教育力量的有效补充,成为留守儿童第二个家,支教团成员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大学生妈妈”。学生结合乡村振兴的各类项目也取得丰硕成果:获“挑战杯”等科创竞赛、社会实践项目国家级奖项20多项,广大学子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也提升了能力、实现了价值。

研究生支教团坚守基础教育一线12年

近年来,长安大学积极推动“党建+乡村振兴帮扶”深度融合,组织开展27个分党委、党总支与商南县10个镇(办)党委、25个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分党委、党总支党建引领和学科资源优势,通过支部共建、党员联育、活动联办、项目支持、“一村一品”创建等,推进党建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此次申报的乡村振兴育人项目《“红”“绿”结合  双向赋能—长安大学探索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新模式》就是各分党委、党总支帮扶过程中总结出的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

(编辑:李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