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赵乐乐 图/夏荣辉)在大兴医院消化内二科主任贺永锋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墙是写字板。“消化内科人才成长计划”的大标题下,清晰地罗列了胆胰疾病、肠道微生态、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消化道动力性疾病,人工智能与内镜、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等亚专业小组的人员。另一边办公桌亮着的电脑屏幕上,是贺永锋正在制定的《2024消化内科二科发展规划》。很难想象,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内镜及临床诊治22年的他,履新不过两个多月时间。
百年名院必有百年名科
贺永锋认真地指着写字板的另一面上的思维导图,跟笔者介绍人才培养的逻辑:首先,还是精读经典专著,打好牢固基础;其次,要做好规范、了解新动态;第三,再根据研究进展总结方法,得出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并能为消化科做什么。
消化内科医生需要钻研各种病症的专业知识,“互助小组”是贺永锋打造学习型科室的一项举措:每个人报名自己更感兴趣的亚专业方向,成立小组。每个小组深挖一个方向,通过以年为单位的学习之后,科里其他人遇到问题,便有了最专业的“老师”。“我认为要医教研并重,每周二晚上雷打不动地进行互助小组的分享。通过选定方向自我学习、近期科内讨论汇报、后期专业指导的方式,来提升大家的学习热情和效果。我能做的就是教授方法、做好引导、提供资源支持和搭建平台。”通过医教研并重,打造学习型科室,贺永锋在践行着“内有质量,外有希望”的强科目标。
西安大兴医院始建于1963年,在打造“百年名院”的征程上,贺永锋认为“百年名科”是基础。“这需要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接力和传承,需要团队的合力。我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独木难支,林涛主任将‘搭梯子做顶层建筑’的任务交给我,希望我能和其他科主任一起帮科室带出来一批人,能给大兴消化内科这个朝气蓬勃,有战斗力的团队再加把力,提个速。正如我以前的老主任杨小翠所说,‘一朵花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要行动,总有人会脱颖而出,我也期盼着年轻人比我们这代更强,我们团队也向着‘百年名科’的目标在砥砺前行。”
除了从内部自己培养大兴医院内部人才,贺永锋还践行着“外有影响”的科室目标。线上,除了进行《防癌治癌,早筛为重》的网络科普直播,是贺永锋在繁忙工作之外,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通过科普宣教,提升群众对于健康的认知,重视筛查。”线下,他还去陕北佳县建立了消化专科联盟,准备多走一走陕南、陕北、关中以及河南、青海、甘肃、宁夏周边的一些县级医院,“对基层医院进行帮扶,提升基层医院诊治水平同时,建立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路径,保障转诊通畅,也可提升大兴医院的影响力。”
医学科普,我愿做种下种子的人
贺永锋出生在蓝田,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从小就看到很多人生了病最多去乡镇卫生院,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这是他很痛心的回忆。高中时期他曾借住在蓝田县城的大姨家,经常看到作为牙医的姨夫做事情有规划、一丝不苟,受人尊敬。这份职业带来的特质让贺永锋向往,榜样的力量终于让贺永锋在1997年考上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农村孩子第一次走进城市,见识、认知和眼界都和城里孩子有很大差距,那时候他贺永锋就默默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强大自己,不能比城里的孩子差。
贺永锋毕业后在安康市中心医院从事消化内镜诊治工作,多年踏实钻研业务的他瞄准消化内镜发展的最前沿,先后多次到北京、上海、成都进修,并到日本、美国短期培训学习内镜诊治技术。累计为5万余人次的患者完成了胃肠镜、胆胰疾病内镜微创手术(ERCP)、超声内镜、经口胆道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内镜诊治。2011年,贺永锋考取原四医大硕士研究生,师从国内知名消化及消化内镜专家郭学刚教授学习,2022年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访学,跟随李兆申院士团队核心成员王洛伟教授团队进一步学习提升。
成为医生之后,贺永锋发现即使在大城市,里的老百姓,也存在着对许多医学知识盲区的陌生,多半都是凭借生活经验去判断疾病。讲到这里,他跟对记者讲述了一位自己很尊敬的一位老师的故事。“老师说自己会经常拉肚子,我就建议他做肠镜,但他不肯。直到吃药也不见好转时,我说你劝他必须听我的。结果,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是中期结肠癌,我坚持让他放下一切教学工作,去配合治疗。一年时间经历放疗化疗的痛苦,花了数十万才算控制住了病情。”贺永锋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总在想,如果刚认识老师的时候,给他科普早癌筛查就好了。也许早点种下这个种子,他就能免受很多痛苦,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教学生,做喜欢的事情。”
贺永锋边聊边打开了早癌宣教课件向记者展示,“很多癌的发病周期要10-15年,它的潜伏期很长且早期没有症状或没有典型症状,是有充足的时间去预防的。”贺永锋说,我的医术再好,面对的患者也只能面对是有限的患者,但我要是把科普做好了,更多的人就有了防治的意识,这颗种子会让老百姓不得病或者少得病、得小病。
贺永锋的社区科普宣讲进行了十几场,前后在2600多人的心中种下了防癌早筛意识的种子。刚开始科普课件很专业,老百姓不是很能接受。他不断修缮、打磨这个科普课件,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希望能通过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把医学科普传递出去,聚沙成塔。
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癌前病变的患者,贺永锋也会不厌其烦地叮嘱:“你很有健康意识,及时就诊,发现了高危因素,并得到了妥善的根治。我希望你能把这个感受和经验给周围的人都宣讲一下,让他们也能从中获益。”
仁心向善,更能理解病人
学科研究、带团队、下基层、科普宣教……繁杂的事项在贺永锋的表达中,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如何才能保持激情?“作为医生要有一颗仁心,要善良。我常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我要相信什么样的医生?反推倒我,我怎么样做治疗对患者才有意义?我想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我一直在践行我老师郭学刚教授‘让患者能从我们的内镜治疗中最大程度地获益’的理念,这可能是我激情的来源吧。”
贺永锋不论是在办公室里,或是私人时间,都毫不倦怠地跟他能见到的人说:“过了45岁,即使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也请给自己送一份礼物,就是胃肠镜检查。”
在安康时,他贺永锋曾为小型健康人群(每年做常规体检)做了癌前早筛科普,这些人大家听完后就决定要做胃肠道肿瘤的消化内镜筛查(28人中做了28个胃镜、20个肠镜)。最终结果出来后显示,发现2个人患有早期胃癌、10个人患有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12个人患有结肠腺瘤性息肉(结肠癌前病变)。
其中,贺永锋对其中一位52岁的病人患者印象深刻:“胃镜之前他跟我说,贺主任,我这人是‘铁胃’,能吃能喝,绝对没问题。”结果查出来是早期胃癌,之后患者做了胃镜下的微创切除,专程来感谢贺永锋,“贺主任,咱们真的是有缘分,要不是听了贺主任你的科普,我也听话去做了筛查,后果很难想象。”这个真实的案例也被贺永锋写进了早癌宣教,希望能引起更多老百姓对筛查健康的重视。
22年时光,贺永锋“自我要求高,凡事想尽力做到完美”的性格特质被他充分地渗透进了工作中,不论从事内镜专业、超声内镜技术、ERCP技术,还是静脉曲张内镜止血技术,贺永锋都要求自己得把技术做到极致和安全,为患者负责。如今作为学科带头人,带团队、做科普,他说,我更希望将疾病的诊疗前移,让老百姓多防病,少治疗,从而减少痛苦,减少负担。
说起讲到自己最大的改变时,贺永锋说:“我更理解病人了。”他分享了这些年遇到过很多很善良、也讲道理、懂感恩的病人患者,也都跟他们成为了朋友。前两天在陕北佳县遇到一位病人患者,由于电脑不在手边,贺永锋立刻在白纸上画下了肝胆胰系统地手绘图,给患者清晰易懂地标注讲解出来,并留了自己的电话,让病人患者知道安心,因为有专业的人医生站在他的身后。“站在病人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遵守规范的同时灵活运用,把专业话术转化说成病人患者听得懂的话,这也是我也一直是这样要求对团队的要求。”
采访后记:
办公室一面墙是记事板,贺永锋家的客厅里也有一面记事板。他打开手机里的照片给笔者看,家里那面墙上赫然写着:老贺的工作学习计划。不论是人文、哲学、管理学、专业文献,贺永锋要求自己每天至少一小时阅读学习。
早晨一个菜夹馍,下午一碗菠菜面,自己泡杯茶,20块钱足矣——“老贺”对吃对穿都不讲究,在西安的全新生活,和安康并无太大区别。休息时间里,他会花时间做陕西的老鸹撒,在想念自己的第二故乡新疆时,也会做顿大盘鸡、羊肉抓饭解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