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赵乐乐 图/记者 阮班慧)ICU,重症医学科,承担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会诊及综合救治工作,范围涵盖内、外、妇、儿等所有学科。记者采访西安大兴医院重症中心主任李兵的时间无法提前确认,直到采访前夜才敲定,高压和忙碌可见一斑。
所谓奇迹,都是与死神的殊死较量
在西安大兴医院2楼,记者先路过了一个叫“谈话室”的办公室,然后换上鞋套见到了李兵。他递过茶,谦逊地说,“我没怎么接受过采访,因为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亮点可以聊。”实际上,李兵从事神经重症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且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发表多部专著、获得国家专利及各种医学科技奖项。
近些年,国内外医疗主题的影视剧常把神经外科医生作为主角,将重症监护室内外的故事冲突作为剧情主线。神经重症患者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真实的人生比电视剧更命悬一线和瞬息万变——李兵的手术刀下,从死神手里“留”住了数不清的生命。
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个真实事件:年轻的工人在工地施工时出现意外,一根拇指粗的钢筋从他的额头穿到腹部。昏迷的病人,棘手的伤情经过了多学科专家紧急会诊后手术成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李兵就是实施这台手术医生的其中一位。
由于人脑有很多血管和功能区,虽然钢筋扎进去颅内并没出现很多出血并不多,但一旦拔出来也许就会出现颅内大出血,医生连施救的机会都没。幸运的是患者的生命体征尚算稳定,给了李兵和其他专家制定诊疗计划的时间。首先,要把外露的钢筋锯掉,请来了消防队后发现如使用常规的破拆,剪断钢筋,省时省力,但无法避免钢筋的移位,可能会出现发生更大伤害,最后决定用专用的磨钻,虽费时费力,但最大程度避免了钢筋移位。在麻醉科和输血科全力合作下,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耐心打磨,成功截断并拔出钢筋,终于从死神手里抢下了这条命。
李兵回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很庆幸,他术后闯过了出血关、水肿关、感染关,没有留下残疾,还恢复了生活自理。”上电视的事情,他还是从同学口里得知“你都上央视了?!”李兵笑着说,“我根本没看也不知道。”
最忙的时候,李兵说自己三个月没见过太阳,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时常焦虑得睡不好觉。即使如此,他依然很真诚地告诉记者:“能把一条命从死亡线救下来,我觉得很有干劲很有成就感。”
记者也解开了初见李兵时的疑团——这个说自己“没什么亮点”的医生,已经把充满风险,如同在钢丝上与死神搏斗的日日夜夜,当作了寻常的生活。
没有“谈话”是最好的消息
李兵成长在医学世家,他对于这个职业有着久远且朴素的认知:“我的父母都是医生,经常值班加班,我从小就知道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小时候家里总有老乡上门来,送来锦旗啊,大枣花生这些土特产来,除了锦旗其他的爸妈都不收。那种病人对医生的由衷地感谢,那种淳朴的情谊,让我觉得这是个有意义的职业。”
然而李兵的工作存在这样的特殊性:在生死线上极力挽救病人,在生活中却和病人鲜有交集。“我见到病人的时候他们可能都是昏迷的,意识不清的。等病情稳定进入普通病房后,就由其他医生接手了。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属于幕后的人,我们很少能收到锦旗。不过无所谓啦,只要救了病人,能顺利出院,对我们就是最大的嘉奖,我一直是这么想的。”
在生鸡蛋上刻字并且不让内层薄膜破裂流出蛋液,是李兵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做的训练。曾经有个出生仅3天的新生儿,由于难产使用产钳助产,夹到头部造成脑出血。李兵介绍说,新生儿的头骨近乎透明薄得像纸一样,手术怎么做成了巨大挑战。平常的神经外科手术切开头皮,电钻打开头颅骨,颅骨打孔等用在成年患者手术中的方法是绝不可能用在新生儿身上的。此时新生儿的颅骨如同蛋壳一样薄,需要钻孔打透,又不能伤及颅骨下的硬脑膜和脑组织。平时训练上用到的鸡蛋刻字技巧有了用武之地。李兵选择用磨钻轻磨新生儿颅骨,磨出小孔后再剪骨瓣,手术获得成功,孩子也恢复了健康。说到这里,李兵露出了略带“得意”的笑意。
从年龄最小出生三天的患者患儿,到年龄最大九十多岁的患者,对于李兵,每次手术都是如临深渊,过程亦如履薄冰。记者问起了采访前路过的“谈话室”,是否是生死攸关间人性百态的缩影?李兵坦言,“西安那么多医院,能把病人送来我们这里是很高的信任。作为我来说,一切的谈话,以病人为主,以生命为主。有时病患家属会疑虑,是不是医生应该跟我们多谈谈?我常跟他们说,没有消息,不需要谈话,那就说明这是个好消息。
履新也更“履心”
在西安大兴医院“重症一体化平台”履新两个多月的李兵,要从专注神经外科重症到接手更多科室,迅速了解各个医生的特点,对他来说是新的挑战。让李兵感到欣喜的是大兴医院重症方面的队伍组建很科学,业务技术也很高,而且同事们都有一种“想干事儿,想把事儿干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给进一步布局开展学科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我是医生,不干则已要干就到极致的工作作风,已经烙印在我的骨子里。”很多人会选择用名人大家的话作为座右铭,而李兵每天进办公室都能看到的座右铭是出自原创:“病人满意,家属放心。同行推崇,领导认可。”
在采访的过程中,李兵讲到,记者发现李兵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发现来就诊的老年人很多,且普遍营养水平较弱,也许跟西北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老年病相关饮食单一片面相关,缺乏肉蛋奶均衡的营养科学理念。为了减少“治好病,回家康复期营养跟不上又再度反复加重”这种情况,李兵立即思考应该通过互联网+将触手伸向社区,跟老年人更多地宣讲营养膳食方面的知识。尤其建立在国家颁布的营养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再针对老年基础病指导营养饮食方法,降低发病率和重症率。这些想法和举动虽然与重症专业有些远,但是对病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关注,体现出李兵的务实。
当记者问到“你的愿望是什么?是不是希望能见到越少重症病人越好?”李兵爽朗一笑,给出了颇为幽默的回答:“希望重症病人越少越好,这是我自己砸自己饭碗,虽然对本专业可能是毁灭的打击,但我希望是最好没有重症病人,人们都能健康地生活着。”
褪去白大褂的李兵,在家里经常看会儿电视就累得睡着了。记者也在这次采访中对重症科医生的生活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聊及如何畅想退休生活这样的问题时,李兵哈哈大笑,“我实际已经退休了,这不又到这儿(西安大兴医院)了!之前想培养点爱好,养了很多花也没养活。结果还是想工作,这辈子可能就当个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