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赵乐乐 图/记者 阮班慧)病房里,他面带笑意温和从容,让患者觉得踏实安心;手术室内,他于危急时刻架设“心之通道”,无数次救人救心;疫情爆发初期,他是第一批奔赴武汉的后援力量……他就是大兴医院心血管内科五病区主任王长鹰,一个用“心”救“心”的仁心医者。
“第一个夜班,三台急诊,都活着”
“比如说麦田的麦子旱死了,还有一些快要死掉了,这时候供上水就能救活。我们把心肌比作麦子,把血管比作水管,心肌梗死的病人需要尽快开通血管,完成血运重建,去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大兴医院心血管内科五病区主任王长鹰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跟记者解释心肌梗死的病理和救治途径。“我经常给病人说,心肌梗死是一种危、急、重症疾病,得了心肌梗死大约50%的人是来不了医院的,另外50%来了医院,在黄金时间内救治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缺氧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当病人出现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及时拨打120就诊,在黄金时间(120分钟)内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王长鹰说,拯救生命的时间以秒计算,这就是心梗救治科普时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因所在。
他语速平缓地跟我们分享起在大兴医院心内五科任职的第一个夜班——三个心肌梗死的病人,连续三台急诊手术,都很成功,都活下来了。接连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的体验,在普通人听来简直惊心动魄。而王长鹰淡淡地笑着说,那天很巧合也很幸运,一台手术做完刚好下一个急诊就送来了,没有耽误一分钟时间。说到这里,王长鹰由衷地称赞着科室的全面配合——大兴医院胸痛中心的医生护士反应及时、配合默契高,术前准备很迅速,D-to-W时间(指胸痛患者进入医院到介入治疗的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段)是绝对达标的。
遗憾和无常也是心内科医生每天面对的问题。曾经有个心梗患者送来急诊,当晚在谈话过程中反复强调了手术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家属表示需要时间考虑,不接受立刻手术。一夜过去才决定手术,但此时患者突然发生心脏破裂,彻底失去了救治的机会。“这种时候医生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无奈的,事后反思时常常在想如果我再多劝劝、如果我再多跟他们沟通沟通……但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王长鹰皱着眉说。这种痛苦如何消解?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他轻叹一口气“时间,只有时间能够帮忙消除这种痛苦。如果压力大或者我会去跑步,3公里不够就5公里,5公里还不够就跑10公里。也许能释放一点痛苦。”
会诊的心情通常是焦灼的,因为只有医生才深切知道“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病人及家属的配合和理解,也是打通生命之路的重要一环。有时候会遇到病人或家属埋怨、不理解医生,当听到“你们就是为了做手术,就是为了赚钱”时,王长鹰没有愤怒只有着急。记者问到如何消解这种极力为了患者生命,却不被理解的委屈时,他说“当患者血管被打通,疼痛症状消失,患者在手术台上呼呼大睡时,这时候我是很喜悦的,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王长鹰在描述这些时,给人踏实平静的感觉,真诚且充满力量:“其实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病患,就是那几个救治的办法。我只在意自己是不是又能救活一个,又从鬼门关拉回来一个。至于不被理解是否委屈这些事,我都能看淡。”
“千方百计地为患者好”
关于选择走上医生这条职业道路,王长鹰也娓娓道来: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他高中之前连县城都没去过。读高中时正值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扩散,他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医护抗击病毒的信息,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在那时根植在少年的心中。隔年考进兰州大学医学院,王长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立志要做一个千方百计对患者好的医生。
2003年,年少时的王长鹰在电视里看小汤山的医护抗击非典的“攻坚战”;2020年,成年后的王长鹰以医生的身份成为陕西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并荣获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医务工作者称号——十多年前懵懂的向往,终于与成年后的自己达成了灵魂的共振。
在采访中,王长鹰提到了自己在重庆医科大学主修心血管内科硕士时期的导师,国内心血管顶级权威胡大一教授。坦言无论是在医学知识还是做人做事上,胡大一教授对他的影响都很深。“那时候我作为学生在他的门诊旁听,我发现他看第一个病人和最后一个病人的状态几乎是没差别的,要知道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无论病人是什么身份,是富贵还是贫穷,他都真心对待,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样仔细耐心。我看在眼里,也默默告诉自己,要做一个这样的医生。”
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开始,王长鹰始终专注心血管内科,2023年8月来到西安大兴医院任,心血管内科五病区主任,他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说到对于个人发展的期许,王长鹰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希望能为多一些人解决病痛,我就很满意了。大兴医院的平台很好,施展的空间很大,能做些实际的事情就是我对自己的期许。还是那句话,‘千方百计地对患者好’。”
“好好活着,也让别人好好活着”
对于过往的荣誉,王长鹰惜字如金。在危急时刻第一时间援助武汉,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他这里凝练成了一句话:“好好活着,也让别人好好活着。”同时这句话也是他的微信签名。
在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王长鹰说话是眼带笑意的,是温和的,热情的。当记者说他很喜欢笑时,他说“我平时就这样。除了会诊和跟病人及家属谈话时我会比较严肃。”在日常的工作中,他辗转在病房和手术室之间,早晨看完病历就要开始查房,一对一地面对患者,了解病情或康复情况。王长鹰表示,药的作用是有限的,病人有时就是想听见医生亲口说“您的问题不大或者您的问题已解决”才能心态好转。就像美国医生特鲁多富有哲理的那句话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记者问道,“即使戴着口罩,病人也能感受到你眼睛和声音里的笑意,应该会感到温暖和安慰吧?”王长鹰谦逊地说,“我觉得我不太会讲话,表达能力还是有瑕疵,但是我这个人很认真,能把话谈下来。”关于这个“谈下来”的标准,就是病人及家属对医生和医疗过程的接受和相信。“他们的信任多一分,医生的信心才会多一分。我有时候会拿着心脏模型给他们看,把心脏比作气球或者轮胎,尽量把医学专业的话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举例,翻译给他们听。”
采访期间,王长鹰的电话两次响起,他会立刻切换成甘肃家乡方言在电话里细心解答问题。“老家是甘肃偏远地方,那里的人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未解决,每次休假都会去县上义诊,以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当有人需要来西安看病时,大部分都会给我打电话。哪怕不是我专业的问题,我都尽力帮助,也推荐大兴医院相关方面的专家,我给的建议他们放心。”
为了方便及时科普帮助更多人,王长鹰组建了微信群及科普公众号。记者翻看聊天内容,其中有人问:“王主任,心悸心慌,一直感到紧张应该吃什么药?”他回复:“做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看一下。”还有人直接把心电图发到群里咨询:“王主任,这是我母亲的动态心电图,她脸色发黄精神状态不好,该怎么治疗?”他回复:“动态心电图看起来还可以,建议做个造影我再看一下。”
这些是工作之外,王长鹰给自己“加码”的工作,但在他眼里这只是多花了一点时间,真正地把“好好活着,也让别人好好活着”默默践行到每一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