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夏荣辉李潇帆/文图)王博很小的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是当地县医院内科的护士长,常常忙得无法按时下班。王博每天放学后,只能在医院一边写作业,一边等母亲下班。医院,成了王博“第二个家”。那时,他经常看到医生治病救人,其乐融融的医患关系,心里便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再给一次机会!临床or口腔?
高考填报志愿时,几个志愿里,王博都填写了医学专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但命运也有捉弄人的时候,王博没有被心仪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而是调剂到口腔医学专业,他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本科前两年,临床和口腔专业课程一样,第3年,大家有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但这时,王博却放弃“旧爱”,坚定不移地选择在口腔专业继续深耕,并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腔科医生。
受到师兄师姐影响,王博明白了,并不是要做大的外科手术才称得上医生,口腔专业同样能够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最终,王博那一届36人没有一人更改专业,而且,同学们普遍认为,口腔专业不仅有前景,更是充满趣味。后来,王博接触到口腔修复专业,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研究生也顺利考上原四医大学腔临床医学(修复学)专业。
好环境如同沃土,为成长供足养料
敬业、专注、完美,是王博对赵铱民教授最深刻的印象。王博记得刚上研一时,看到赵教授经历颈椎病、心脏支架两次手术,依然没有放下工作,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投入工作中时,他被导师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还有一次,王博在为患者做治疗时,恰巧碰到导师准备下班。由于当时王博才开始实习,操作生疏,治疗做得比较慢,赵铱民教授看到后亲自上手,手把手带他为患者做治疗。发现问题时,为避免当面指出让王博尴尬,教授全程用英语为王博指导,并一遍遍演示,想起当时的场景,王博至今记忆犹新。
正是赵铱民院士这种敬业且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让王博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愈发精细。研究生毕业后,王博以文职身份留在原四医大口腔医院工作。谈起经历,王博明白一个好平台对年轻人有多重要,“能在四医大工作或学习,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机会,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非常渴望学习前辈们的经验,对各种疾病的诊治,以及如何跟患者沟通等等。那段经历,也让我对当好医生和与患者如何相处有了自己的理解。”
王博独立接诊的第一位患者,是镶牙,虽然得知他刚工作不久,但由于交流中产生的信任,患者很放心地把自己交给了王博。为患者作治疗,王博始终认真、仔细,遇到棘手的问题会及时请教上级医生,最终,他没有辜负患者的信任。直至今日,这位患者及家人的口腔问题依然“全包”给了王博。“最不能辜负的,就是患者的信任。”这促使王博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加认真,技术也得到飞快提升。在原四医大工作的11年里,王博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带学生,从开始的一两个,到后面几十个。而王博也从一个刚入行的小白,成为带教三十多人的王老师。
好机制,必将带动新发展
2021年7月,师出同门的师姐西安大兴医院口腔科主任张梦葩力邀王博加入大兴,向王博介绍了西安大兴医院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王博深受吸引。来到西安大兴医院后,先进的设备、高效的机制、优质的医疗服务,让王博有了再次回到原四医大工作的感觉。
对于大兴的印象,他脑子里第一个闪现出来的就是:做事雷厉风行。“在这里,凡事都要讲效率,做任何事都要做彻底,各部门间的配合也非常高效。”“看一个医院,不单看医疗技术,也要看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大兴做到了。”这些让王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目前,王博主要负责科室种植牙方面的治疗。2023年10月,王博接诊了一位因牙周疾病和年龄缘故,接二连三掉牙的患者,由于患者有多次种牙的经历,对种牙产生了很大的恐惧,但患者在饮食生活上又有一定的需求,尽快种牙迫在眉睫。为了让患者的体验感更好,风险更小,王博决定采用先进的种植机器为患者种牙。最终,以安全、精准、微创、高效,低成本和短时间的特点,一个半小时顺利为患者种植3颗牙齿。从此,大兴口腔种植领域也进入“机器人时代”。
大兴灵活的机制给足了医生发展的空间,未来,王博希望继续推进口腔医疗的数字化,能将一些更先进、更前沿的数字技术带到临床中去,而这个数字化的愿景,也必将推动大兴口腔的进一步发展。
谈到对自己的评价,王博用“中庸”两字来概括。的确,他性格沉稳,对于专业技术并不追求极端,他要求平稳、精细、有尺度,这既是对患者负责,更是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