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第八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成功举办——聚焦行业发展 共话专业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

第八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成功举办——聚焦行业发展 共话专业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

2024-05-20 14:30:18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吕云涛)5月18日,第八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120余所高校的2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会,会议由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吴航行副教授主持。本届会议由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以及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旨在通过深度交流研讨,透视在新技术驱动媒体创新的背景之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如何与行业实现同频共振,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传媒人才。

会上,首先以宣传片的形式介绍了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并回顾了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一路走来的八年办会历程。接着由主办方代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院长汪仁和人民邮电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总经理李海涛分别致辞,并由承办方代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李文教授介绍学院发展建设情况。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院长汪仁致辞

人民邮电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总经理李海涛致辞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李文

主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作了题为《生成式AI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我们正处在从工业文明时代向数字文明时代过渡的深刻转型期,生成式AI越来越以系统化的方式和生态级意义上的重构在破坏旧世界、建构一个全新的世界。从人工智能三个发展演进阶段来看,ChatGPT以一种无界的方式实现了语义世界的价值构建与产品生成,全面融入人类实践领域,且具有去边界、场景性、交互性和参与性等显著的特征。文生视频的智能大模型Sora完成了对于物理世界的系统模拟和场景构造。Sora作为场景媒介,构筑了一个与人类生活在认知感觉上完全一致的真实场景,并且这一场景由于加入了时间的因素,在不考虑算力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向前的推移和向后的延展,在时间上具有生长性。这些特点使得Sora实现了人工智能升维的突破。从ChatGPT到Sora,生成式AI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不仅如此,生成式AI也是对于人的又一次重大的赋能赋权,“新常人政治”将会成为数字文明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因此,面对生成式AI下的认知竞争与传播新生态,我们需要“换赛道”、“换场景”、“换引擎”、“换模式”、“换手段”、“换平台”,还需要关注未来传播中传播触达、信息粘性、内容解码、品牌认同四个关键节点。因此,他认为,未来的新闻传播学科重构面临三个关键性课题,包括行为传播学、游戏是承担未来社会主流传播的“升维媒介”以及认知竞争。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李明德教授分享了《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的三个机遇》的主题报告。他以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为例,指出新闻传播学科首先面临跨学科发展的机遇。跨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文理工的交叉融合,涉及不同的学科门类和学科标准、体制机制、成果认定与考核等问题,如何真正让学科交叉迸出新的火花,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他进一步指出,任何的跨学科,都要从自身学科发展立场出发。比如,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与人民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传播内容智能理解方面的研究,数学与统计学院与南方报业集团有大数据媒介分析方面的合作。

其次,新闻传播学科还面临智能技术驱动发展的机遇,他认为未来的传媒业,人机协作是大势所趋,AIGC技术与媒体从业者深度协作,各自发挥所长,才能产生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最优解。新技术成为一种嵌入性的力量,深刻地改变了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直接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科的跨学科互动。最后,新闻传播学科面临重新架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机遇。他认为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应当具备三大能力:第一,媒体社会责任能力,即价值判断能力;第二,核心业务能力,即事实核查与整合能力、数据分析与使用能力;第三,“隐性能力”,即情境内涵的认知能力。

《传媒》杂志社长、主编杨驰原编审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对传媒教育的影响与未来发展》的报告。他从人工智能在传媒界的应用、人工智能对传媒教育的影响、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展望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他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正日益嵌入传媒行业之中,在采编播发等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促使融媒体向智媒体升级。其次,人工智能对传媒教育,如教学、写作、就业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的来临,我们要直面面对,敞开怀抱,积极应对。最后,他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治理将是全球性重大课题,中国在这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人工智能目前创造的一切奇迹皆为序曲,更强大、更惊人的人工智能正在向我们走来。他接着讲到,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未来Sora的进化将颠覆性地改变传媒业。

武汉工程大学张志(秋叶)副教授分享了主题为《新媒体课程AI教学实践案例分享》的报告。他认为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各高校应该顺势而为,在教学课堂上开展AI+。他通过刨析课堂中已经让学生们通过AI所作的作业案例,演示高校如何将AI大模型引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他认为AI时代的教学第一课,是要系统培训学生理解提示词,学会训练提示词,掌握和智能机器的对话能力。除此,他认为AI可以解放老师的生产力,当使用AI的时候要给出明确精准的提示词,还可以通过创建AI助手来快速反复调用写好的提示词,以及当提示词越来越多时,如何整体复用共享等内容。最后他认为可以通过搭建AI+课堂、AI+助力、AI+实训,AI+专业,来设计高校AI+系统建设顶层规划。

在上午的主论坛中,还同步开展了喻国明教授《网络新媒体导论》和李明德教授《网络舆情概论》新书发布会。新书出版方国家一级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总经理李海涛、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副院长潘昊分别与两位作者共同为新书的发布揭牌。

下午的会议设立了教育教学和产教融合两个分论坛。在教育教学分论坛会议中,古显义副社长作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新媒体类专业数字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探索》的报告,申玲玲教授作了题为《智媒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报告,徐梅芳教授作了题为《智媒时代大学生开展新闻评议的多重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报告,朱艳茹副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成果导向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报告,董少伟副教授作了题为《广西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贺州学院模式”》的报告,刘鑫副教授作了题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区域协同“新质”培养路径研究》的报告,邵鹏副教授作了题为《<社会网络分析>课程建设与思考》的报告,郑伟副教授作了题为《从大模型迈向多智能体:媒体内容生产的新机遇与挑战》的报告,李振粉副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的报告,吴治刚副教授作了题为《新媒体新锐创新实验班产教融合探索》的报告,王钎江老师作了题为《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展望》的报告,孙东轩老师作了题为《基于传媒艺术类专业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践探索》的报告,张潇予副教授作了题为《AIGC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新》的报告,焦健老师作了题为《思政引领、交叉融合、鼎新革故、学思践悟: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实践》的报告,魏渲副教授作了题为《北京城市学院传播学专业建设分享》的报告。

在产教融合分论坛会议中,吴航行副教授作了题为《产教融合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的报告,闫利超作了题为《媒体融合十年:节目主持人国际传播的文化转向》的报告,陈丹作了题为《AIGC时代下网络与新媒体的教与学》的报告,陈婧作了题为《融合与革新:AI浪潮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的报告,张志超作了题为《文商旅融合背景下国企新媒体运营创新实践》的报告,杨忠杨作了题为《课程思政理念下新媒体专业乡村振兴主题教学实践探索》的报告,苏媛作了题为《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方案探索》的报告,李灿作了题为《短视频中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策略》的报告,陈持作了题为《传媒类专业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模式的探索》的报告,田洁卓玛作了题为《校企合作背景下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探索》的报告,吴智银作了题为《论三微一端之视频号在新媒体营销传播中的价值》的报告,李大进分享了《新媒体营销文案标题的三种写法》的报告,范松楠作了《新文科背景下<媒介融合概论>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报告。

会议期间,还安排参会嘉宾分组参观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习工场,中建西安幸福林带数字化展厅及岽场拍摄俱乐部。各位参会嘉宾在参观环节,结合各自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建设实际,相互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会后,参会嘉宾们表示,本届研讨会是一场质量优、内容深、效能高的会议,不仅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更是为全国各高校推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方法、新路径。

据悉,“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自2015年由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发起,已在线下连续举办八届,目前已在全国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已经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家学者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也是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特色教育教学成果。本届研讨会从多个视角探讨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所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新机遇,旨在教育教学方面和产教融合层面充分吸取学界、业界经验,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新媒体人才。

(编辑:薛诗彤)

(责编:王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