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李志立:护航“心”路是一门艺术

李志立:护航“心”路是一门艺术

2024-05-20 10:53:59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赵乐乐 图/记者 阮班慧)2021年4月,西安大兴医院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以来,共接诊胸痛患者5293余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5余例,高危胸痛3401例,低危胸痛1892例,动脉夹层35余例,肺栓塞76余例,平均每年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手术3000余例。

五百多个日夜,跻身“国家队”之列

胸痛中心是急性胸痛救治平台,为患者构建从发病到救治的全程绿色通道,让患者在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跑赢死神”。建立国家级胸痛中心,专门收治和处理非创伤性胸痛的病人,主要包含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气胸等造成的胸痛,全年全天候守护心脏,为生命铺设“快速干道”,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程。

在西安大兴医院的15楼,记者见到了“生命通道”的“总工程师”——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志立,采访的话题也从此徐徐展开……

2019年11月,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退休后,履职西安大兴医院仅两个月的李志立便担起重任,全面负责筹建胸痛中心。他说,“利科利院利民的好事,责无旁贷。”一篇名为《写在胸痛中心现场核查前》的小记出自李志立之笔,字斟句酌地写下了当时的状态:外出学习、院内培训,忙忙碌碌2个月,胸痛中心试运行,准备开始数据填报时,命运多舛。武汉封城、全国停摆……

在困难面前,李志立还是决定填报数据,并且在特殊时期更加关注患者,绝不推诿,严格把控D-to-W时间(指胸痛患者进入医院到介入治疗的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段)。

“真的太艰难了。”聊及彼时,李志立仍感慨而激动。客观存在的疫情状况,加上国家数十项严格的认证指标,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五百多个日夜,真正是在“跌跌撞撞中开展着胸痛中心建设”。作为局外人能想象得到其中的繁难,却很难体会李志立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他说:“我很坚定地要把这件事做成,挽救患者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千方百计对患者好”是大兴医院的责任与使命。终于,在贺建军院长重视支持、全院配合以及作为“总工程师”的李志立团队的不断努力之下,网上初评、暗访和现场认证,均一次通过。终于在数据填报一年半之后,也就是2021年4月23日,西安大兴医院迈入“国家队之列”,正式被授予“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这标志着医院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达到国家级标准水平,也证明了心血管内科的整体实力和科技水平。

“行百里者半九十”

“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在大兴医院实现了从无到有,是李志立工作成绩的一个里程碑。但在他看来,这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他在另一篇小记《写在胸痛中心通过后》的结尾处写道:“挂牌不是目的,今后的工作中要强化细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记者在李志立的电脑上看到,国家胸痛中心自动化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西安市的D-to-W(指胸痛患者进入医院到介入治疗的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段)指标:平均时间为74.5分钟,大兴医院为56.7分钟。

对于患者,生死之际生命之重非比寻常;而对于胸痛中心的医护,则是全年无休+24小时守护的日常。李志立分享着很多人并不了解的胸痛中心的日日夜夜:贺院长每天早上7:20行政交班,都亲自关注急诊急救的情况;心内科值班主刀医生都住在医院附近的公寓,确保最短时间赶到医院对患者实施急救;医院采用5G智能急救平台,通过救护车车载直播、急救指挥中心、心内科分屏幕,实时通话、及时会诊,实现了院前+院内的一体化救治。一旦患者确诊心肌梗死,可无缝衔接,直接将患者送入导管室。

与心脏打了三十余年交道的李志立,对于自身业务以及团队建设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聊起大兴医院胸痛中心的运行现状,他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我们永远都是医生等病人,我们比病人家属还希望抓住分秒之际。如今我们队伍逐渐成熟,良性发展,没有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在对待高血压这类的慢病管理方面,我们还建成了‘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按要求进行随访,对患者负责。”

“心尖”上的艺术家

心血管治疗的发展史,几乎贯穿着李志立的职业生涯。医术精湛的他擅长心血管四大手术——冠心病支架手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心病封堵术。如今,他仍旧保持着学生时期的好学奋进,跟踪、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此来攻克临床上的一个个难题。他笑着说,“要活到老学到老,追赶前沿技术,一刻都不能松懈。”李志立电脑的文件夹里都是他写的PPT课件,每开展一个新技术,他都要在科室里进行讲演分享,成立学习小组群促进科室的业务水平不断精进。

李志立常说,心血管的治疗是一门艺术。在聊到这个话题时,他更详细地跟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策略大于技术。就在上个月,我们就应用国产冠脉血管内冲击波球囊这一新技术,成功为一名前降支严重钙化患者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李志立害怕记者听不明白,就在办公室的一角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取出一支操作导管,从构造到原理仔细地跟记者讲解。

心血管病人是否能及时救治与治愈,并不仅仅是医术能够解决的,这就说到了李志立观点中的第二项艺术:沟通。许多病人即使拨打120及时,送医及时,也存在着“不信任、不愿手术”等问题延误救治。谈到这个话题时,李志立微微皱着眉头,“有时候我会用橡皮筋勒住自己的手指,指着发紫的部分给病患和家属讲解病理,希望用最通俗、直观的例子让他们快速理解。要真诚,要讲技术,听不明白我就换着方法让老百姓听懂。大兴医院绝没有乱收费现象,也不会因为暂时交不上钱就不救治,始终贯彻‘先救治、后付费’的胸痛中心原则。‘千方百计对患者好’不是一句空话。”

延续“艺”,传承“德”

李志立出生在河北赵县,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蕴藏“宝藏”的千年古县。他从小就听老人们说,有两种人被称为“先生”,最受尊敬——教书育人的老师和治病救人的医生。从此,“要救人”这颗种子埋藏于他的心头,逐渐发芽。

“我觉得心内科很神奇,临床医学分科时就坚定选择了。”心脏这个“神奇”的器官被李志立形容为“发动机”,想要保证通路,就要让电路、油管、水路都正常运转。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学习过程中,李志立也幸运地遇到了不少好老师。谈及对他影响颇深的原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一级教授张宁仔,李志立始终记得一个细节:张宁仔教授查房时发现了一位风湿性心脏病伴发热男性患者的异常,便说“小李,你看看这个病人是不是心率慢?”他一下子就反应过来,通常风湿性心脏病都会呈现心率偏快,这种相对缓脉的特殊情况是伤寒后的临床表现。因为张宁仔教授作为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一辈医生,经历过伤寒传染病。那一天跟随张宁仔教授查房的经历,也深深刻在了李志立脑海中——“要严谨,要较真,这就是张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

不少患者多年来追随李志立,曾经有个15年前找李志立做过手术的患者,多番打听终于又找到了他,千里迢迢地从河南带来了5个患者。李志立坦言“被需要和被信任的感觉真好”,同时也更加体会使命在肩,要保持初心。

做介入手术要穿沉重的铅衣,30余年,13000多台手术,也让李志立落下了驼背的毛病。聊起这些他豁达地笑笑,“职业要求我们要爱学习,特别要细心,同时会站在患者角度反复思考。我这辈子没有医疗官司、医疗纠纷,这个行业意味着承担和责任,我觉得我做到了。”

人物介绍:

李志立,西安大兴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学习肥厚型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脏病。

擅长冠心病、先心病与心律失常介入诊治。独立开展冠心病介入手术、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室缺、房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等复杂手术23年,手术上万例。

承担并完成国科基金、陕西省及军队基金4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 4篇。2022年获得第六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

(编辑:杨岚)

(责编: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