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创新赋能,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本报记者专访安康高新区第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志云

创新赋能,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本报记者专访安康高新区第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志云

2024-05-22 14:12:52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赵福生)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如何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近日,记者采访了安康高新区第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志云。赵志云表示,学校思政课建设要做到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创新赋能上突破,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化办学,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赵志云介绍,安康高新区第七小学自建校以来,深耕思政“第一课堂”,强化精神引领,创新思政课教研模式,深研思政学科和学科思政建设,聚焦思政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挖掘思政学科育人新质力,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工作,挑起“思政担”,种好“思政责任田”。学校坚持“一领五路”,办好思政关键课程。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思政课名师引领之路、思政课建设教研之路、校本化课程联建之路、跨学科育人融合之路、思政课校际发展之路,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连接渠道,深度融合校内教学课堂、校外实践课堂和社会服务课堂,搭建“三个课堂”思政教学渠道链路。

—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思政+”跨学科融合课程,将“1+2+N”德育育人模式融合语文、数学、思政等学科,自主创新研发12个主题月新时代好少年、立规养习、品格、武学、军事、国际、康桥话剧社等特色校本化课程,家校社协同,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为孩子成长打好人生底色。

—“数智赋能+课程思政”,助力思政元素“入脑入心”。针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老化,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每节课挖掘“思政课程”元素、每周思政教研组研讨小学段思政课教材体系编排纵向“关联线”,引进西交康桥教育集团课程体系,通过教学资源增补扩充等方式,构建法制教育板块、家庭教育板块、行为习惯板块、红色文化板块、党史教育板块、社会公德板块、传统文化板块、生态环保板块等数智化课程思政案例。通过电子班牌、班队会、公众号等媒介实现学生“一扫即看,可听、可见、可感”,助力思政元素“入脑入心”。

—学校锚定思政育人“定盘星”,拓宽育人渠道和空间,在思政课建设中定准“角色”、涂抹“底色”、干出“特色”。学校现有思政教师6人,每周开设思政课程66节,做实“四融合”,将思政与党建工作融合、与少先队活动融合、与校本特色化课程融合、与学校校际交流发展融合,在推动改革创新思路上下真功夫,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

赵志云坚定地表示;“学校未来将会充分运用各种文化资源和数字新媒体技术,赋能教育,赋能思政课建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不断开创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编辑:范丽娜)

(责编: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