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赵乐乐 图/记者 阮班慧)“中医,是康复科的压舱石,同时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实现快速精准化康复。”在西安大兴医院老年医学/康复九科主任杜起的理念里,这是不可撼动的、明确的锚点。
这也恰恰是他决定来到西安大兴医院的重要契机——杜起反复提及,在和老年医学/康复科王斌主任沟通时,发现彼此的康复理念非常接近,一拍即合。
“康复”任重而道远
杜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扶阳脉法》,书签所示恰好读了一半有余。刚刚为患者做完治疗的他推门进来,手里还攥着用于检查和治疗的三角雀木。杜起语速和缓地描述关于康复科的现状:“目前的康复,特别是内科疾病已经打破传统的单纯药物性治疗,因为疗效较慢,有时候疗效并不确切。我们会采用一些外科化治疗,例如现在流行的脊柱相关疾病学,从脊柱和脊神经介入,去治疗患者的内科疾病。”
康复科在杜起的眼中,正在经历非凡的历史变化:中国出现康复的概念思维仅有10-15年,起步较晚且老百姓的理念是很欠缺的。从前“康复医学科”的存在是为其他科室“扫尾”,而现在随着经济条件提高和老百姓对于康复的追求,更多患者选择术后或发病后第一时间去康复,这也代表着康复科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
杜起介绍说,老年医学康复九科亚专业方向主要是肌骨运动康复,其中包括疼痛康复。很多老百姓会在肌肉、骨骼疼痛时选择“忍一忍、扛一扛”,或者去做推拿、按摩,但这也许会造成关节的二次损伤,后果严重。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进行系统体格检查,由专业医生评估,实施微创治疗或其他物理治疗。
“很多疼痛伴有运动障碍,所以疼痛如今作为临床很重要的生命体征被提出来了。老百姓看病很不容易,现在我们对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伤痛,做肌骨超声多于核磁共振。超声的价格相对低廉以外,肌骨康复科也更关注‘功能’。”杜起强调“一个完整的形态,不如一个完整的功能”这一观点时,对记者进行了反向提问:您认为一个完整形态但无法抓握的手,和少了两根指头但具有功能的手,患者会选择哪个?在记者肯定地选择后者之后,杜起诚恳地说:“对,所以我们更多地关注‘功能’,实际上是关注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与生活质量。”
曾在西京医院从事康复医学科工作十多年的杜起,几乎是无磨合期地适应了大兴速度:入职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带领医生做超声引导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200多例,是之前的十几倍之多。他直言大兴很“卷”,除了日常的临床工作、临床科研新技术的挖掘,还要承担延安大学医学院和西安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真正要求每个主治医师做到“医教研一体”。面对“能否适应这种卷?”的问题,杜起立刻给出了肯定答案:可以,西京出来的人没问题。
赓续守护“文化瑰宝”
疾病是人类古老的困局,而中医中药就像是那扇古老大门的钥匙——诠释四季更迭、日升月落和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杜起摩挲着手中的三角雀木,思考许久说“中医中药是文化瑰宝,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里,是中药护佑了中华民族,使其生生不息。我经常与科室医生讨论,在中医方面不要谈创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能够真正继承已经非常了不起。”
杜起介绍说,老年医学康复科的特点是一体多病,病种复杂,存在临床治疗时的矛盾。这就要求医生拥有全科知识和综合技术能力,更全面细致地为患者解决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杜起需要用西医思维向老百姓解释化验指标有哪项异常;在治疗疾病时,又会用到中医思维,即整体观。“中医和西医是相互补充,而非对立关系。在用药方面,具备中医思维且不被西医的化验指标束缚,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康复需求。这相当于跨了三个学科,医生要善于将知识和智慧相结合,做好学科之间的平衡。”
医学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人——这一点在中医的整体观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杜起直言“治病容易治心难,遵医嘱听起来是很简单的三个字,但纠正老百姓的固化思维,需要上百次的不厌其烦地解释。”老年医学康复科的患者多数是65岁以上的老人,如何询问并懂得患者的症状和诉求,相当考验医生的沟通力、亲和力和耐心。遇到听力不好的老人,“喊”着沟通也是常见的情况。
聊到这里,杜起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以肩关节损伤为例,我会问患者能不能完成梳头这个动作?因为梳头动作结合了几个运动方向,我就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判断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再比如:‘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句话老人肯定听不明白,因此我只能告诉他人体的阳气像天上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不能丢失了人体的阳气。”
中药不是“奢侈品”
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学习和积累需要通晓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解剖学、传染病学。在成长的过程中,西安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邱建强是对杜起影响颇深的老师,他始终记得师父经常教导的话:“做中医,一定要做明医,而不是追求做名医。”
“明术明理,明志明德。”被杜起牢牢印刻在心中,他谦逊地说,“我的师父从医40多年,他在市中医院的门诊量一天130多人,作为中医,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正是因为仁心仁术,成就了师父现在的一号难求。我在努力追赶差距,但成为‘明医’还很遥远。”
记者在采访中随机收获一个小故事:杜起的某位患者把处方分享到了小红书,由于“处方小、用药少、效果好”意外成了点赞两千多的“热帖”。评论区里很多人想去找杜起看病,其中一位上海的患者因为长期严重耳鸣联系到杜起。据了解,这位患者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服用7天的药需要两千多元的昂贵费用,也不见好转。杜起为这位需求迫切的患者看了舌相之后,建议了几味药只需要二百多元,患者服用五天后就反映“耳鸣声音明显变小”。后来,这位患者来到西安,杜起为他把脉后又作了药方的调整,经过4-5月耳鸣状况基本痊愈。
“中药不是奢侈品。医圣张仲景的药方最少甚至只需要两味药。”杜起沉默了几秒,眼神透露着诚恳和坚定:“老百姓看病不容易,绝不能发‘患者财’。我认为一定要保持做中医的初心,要严谨认真无愧于心。”
“传承中医,要走正路。”杜起坦诚地表示这条路非常艰辛,许多老百姓对中医的理解有失偏颇,觉得中医神秘莫测,实际上是因为太少接触真正的传统中医。带着对中医学科的使命感,杜起还专注于公益科普,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大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医,并被陕西保健协会评选为公益巡讲专家。面对头衔和荣誉,他反而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认为给老百姓科普中医中药的知识,让他们在生病时不至于随意用药,也许比我坐在这里给有限的病人看诊更有意义。我喜欢中医并深刻地认为,中医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
人物介绍
杜起,西安大兴医院老年医学康复九科主任
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曾在西京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近1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痧疗罐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保健协会公益巡讲专家。
专业擅长:老年病、慢性病的中医中药治疗;各类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疼痛疾病的针刀与注射治疗;眩晕、耳鸣、失眠、焦虑等疾患的微创及注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