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秦怀洲:心有明灯,可摘星辰

秦怀洲:心有明灯,可摘星辰

2024-09-09 14:20:36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赵乐乐 图/倪晶)大脑像是一个宇宙,百亿个神经元交织在其中。经历几个世纪,人类对这个神秘深奥的世界仍有未解之谜。  

因此,神经外科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神经外科医生也是唯一能亲手触摸大脑的人。带着好奇,记者采访到了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秦怀洲,跟随他的讲述去探究“触摸者”的成长。  

转变——从个性少年到医者

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从秦怀洲学生时代起就没有停止过。“我中学时候上生物课时就在想,粮食能转化成人的能量,这事情太神奇了!牛羊吃草通过酶的转化可以吸收,人类如果有此种酶的存在,草也可以替代食物吗?”

笔者采访秦怀洲的日子正值夏日考试季,每到这时候,他脑海中总会回放高考时的一些画面:7月7日,天气炙热,为了显示自己的自立,他坚决拒绝家人接送,父亲虽口头答应,却骑着自行车默默跟在他身后,为了不被发现刻意保持着一定距离……秦怀洲口中“严厉而温情”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在70-80年代,父亲每天骑车往返50 公里回到家中,坚持亲自辅导三个孩子的学习。“我对父亲又喜欢又害怕,每次听到他自行车铃声就紧张想躲起来,唯恐完成不了既定学习任务而挨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也是尽其所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关爱,周末常带着母亲和我们兄妹仨去郊外踏青,他亲手做的风筝带给了我们太多欢声笑语。”

回忆起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刻,秦怀洲笑称自己当时是个“叛逆少年”。本想追随摄像机的梦想,成为电视里那种神气的媒体人,但最终在父亲的建议下,选择了医学道路,并成功考入原第四军医大学。这一选择,奠定了他日后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坚实基础。

秦怀洲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三医大。初来乍到,除了要忍受人生地不熟的孤独感,还要面对临床轮转,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身份转变。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像父亲般温暖的老师——“当时身处低落之处的我生活中出现了一道光,那就是蔡志民老师。他悉心地带着我熟悉各种环境,在工作上对我倾囊相授,更在生活上给予了我诸多关怀,还时常带我去家里吃饭。”回忆往事秦怀洲有点激动,“专业技术训练中止血和结扎是外科基本功。为提高操作的精准度及反应能力,蔡老师把绿豆放在弯盘里,指导我用止血钳左右手互换夹豆子,目的是为了训练我左右手交替深部打结。”秦怀洲在蔡老师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了高强度的工作,连续数小时缝合处理创伤进行外科操作,作为一个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就这样练出来了。

“漂亮”的手术=生命的希望

秦怀洲的手白皙纤长,符合“亲手触摸大脑”的一些想象,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胆大心细有定力”的特质——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变化快,手术技术难度、风险性极高,需“稳准快”地对病变位置进行精雕细琢,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漂亮的手做漂亮的手术。在秦怀洲的标准里,手术的“漂亮”有几个标准:1、手术前是否有充足而科学的选择?2、充分与家属及病人沟通,告知风险;3、手术过程是否规范合理,术后没有并发症。

他总是说自己有一些“幸运”。从重庆回到西安,秦怀洲进入了唐都医院工作,在这里他又一次被眷顾,遇到了高国栋教授。“高主任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业界享有盛誉。唐都神经外科能在全国占有很强的学术地位,高国栋主任是一个开创者。我跟着他做手术搞科研,也有幸见证并参与了科室的腾飞,这一跟便是36年。”  

工作强度最高的时候,秦怀洲一天要管理17个病人;手术量最大的时候,从早到晚要做6台;“开关颅”技术的基本功,他一练就是20年。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参与了一次又一次复杂而高难度的手术。如今,秦怀洲已经成为了神经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一面谦逊地表示“平台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山高草才高,我是受益者。”一面自信地说“从我的技术来讲,神经外科的手术已经没有‘死角’。”

“没有死角”即解剖能达到的部位,神经外科的手术都能触达。在国际范围,神经外科独立设科有百年时间,经过几代卓越的中国外科前辈的努力,我们也正是依靠他们的肩膀,成就了当今中国乃至陕西神经外科的巨大发展,缩短了追赶超越的脚步,如今已经与国外发展同步。

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聊到现代技术对医学的推动,秦怀洲也有自己的观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都会有突破。比如植物生存通过一个电刺激,就有可能苏醒;比如高血压、脑出血以后出现的偏瘫,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处理;比如把芯片放进脑机接口,让丧失语言功能的患者用机器人带动去进行沟通交流。”

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外科的现状,也可以用“没有死角”来形容——“目前所有神经外科的疾病,包括各种亚专业性疾病的诊治我们都能开展。术前讨论、术后回顾,严格把关严谨对待每一例病患。”曾经见证和参与过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发展腾飞的秦怀洲,依然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投身于新的使命担当中。

没有德行,做不了医生

采访秦怀洲是一件很有“电影感”的体验。从夏天高考时父亲的眼神聊起,打开回忆之门的秦怀洲还分享了一个关于“秋天”的画面:他曾收治过一个高处跌落后复合伤的年轻人,伤势严重需要急诊手术。进手术室前,年轻人的父亲,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把一个纸包塞进秦怀洲手里。“1块、2块、5块的钞票皱巴巴,用有点破的红纸包着,我放在办公桌上就进了手术室。”秦怀洲回忆说,手术结束,他把红包塞回老人手里说,“您的孩子救过来了,手术很顺利。”外面下着雨,饥肠辘辘的秦怀洲和同事去医院楼下的一家馄饨面店吃夜宵,吃完后店家告诉他已经有人结账了。“老人怕我看见他,就那么在雨夜的屋檐下蹲守着,估计是猜到我们会出来吃饭。”说到这里,秦怀洲低头沉默了一会儿,抬头红着眼眶说,“不好意思,又动感情了。”

回到病房的秦怀洲执意把饭钱还给了老人,还悄悄多给了一点儿。“他的手脏兮兮的,骨节都很大,问了才知道他是石匠,一天只挣5块钱。”这个贫苦而朴实的父亲,为孩子遮风挡雨而自己却暴露于风雨之中的画面,即使过去了20多年还牢牢印刻在秦怀洲脑海中。他百感交集地感叹:“这件事儿怎么说呢?我很难表达清楚我的感受,但对我的震撼和冲击真的很大。”

这位雨夜中的父亲,构成了秦怀洲对于“父爱如山”和“医者仁心”的双重体验。这就不难理解,当记者提问秦怀洲对于科室建设最注重什么时,他坚定地说:“医者要有德行,有爱心。永远不要对患者居高临下,要充分地尊重和懂得沟通。外科医生的成长是很难的,是从血泊里爬出来的,没有诀窍也走不了捷径,一定要有扎实的积累才能成长起来。”曾受惠于好老师的他,也更想要施惠于新人,在人才建设方面做好传承和发扬。

如今,作为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秦怀洲正用更成熟的思维和技术投入到新的使命中。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克神经外科领域的难题,为患者带来福音。他坚信,选择与热爱是医生职业道路上坚定的灯塔。而平凡的父亲,就是他心中那盏永远不灭的明灯。

秦怀洲的故事,是医学与人性交织的篇章。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神经外科的浩瀚宇宙中摘取星辰,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他的事迹,虽平凡却伟大,激励着更多医学工作者不断前行,在拯救生命、守护健康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采访后记:

“四个父亲”的故事,在秦怀洲的生命中如影随形流动不息,每一个阶段都为他的成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这些故事,在他的描述中都是生动的有色彩的,甚至还有气味和温度——似乎那个端着摄像机记录影像的梦并不是遥不可及。

数十年的神经外科专业,是博弈于毫厘之间的,是异乎常人的苦与累。如果能回到高考那个夏天,还会相同的选择吗?秦怀洲说,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感谢我的父亲,帮助我了最适合的选择。

选择与热爱,在秦怀洲心里是有杆秤的。“父亲真是我的灯。”采访尾声,他这样说。也许这盏灯亮在心间,才足够支撑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手摘星辰,予人希望。”

人物介绍:

秦怀洲,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原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硕士,原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四病区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工作30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项。

专业擅长:

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桥小脑角区巨大脑膜瘤、复杂侵袭性垂体瘤、巨大听神经瘤等颅底复杂性肿瘤诊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等常见颅神经疾病诊治,以及各种脑积水的微创治疗等。

紧跟国际最新治疗理念,运用神经导航、内镜、术中唤醒、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各种先进技术,完成神经系统肿瘤、颅神经疾病、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救治及管理经验。

担任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常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委员会委员,全军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委员会常委,世界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会员,陕西省康复学会理事,陕西省康复医学会颅脑损伤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陕西省肿瘤学会神经肿瘤委员会常委等。

(编辑:杨岚)

(责编:李宗华 范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