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 夏明勤)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记忆。金秋十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迎来了成立 30 周年的重要时刻。三十年来,考古工作者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考古传奇,让盛世长安的辉煌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勘探 城市建设发展的记录和见证
从1994年到2024年,西安城市范围从城三区扩展到郊三区,再到如今的“大西安”。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也度过了繁忙而充实的三十年。
在勘探调查方面,考古院以配合城市发展为主,完成了西安地区千余项文物勘探和数百项考古发掘项目,发掘古墓葬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各类文物标本10余万件,项目遍布西安城区及周边区县。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建设的步伐,考古院积极探寻“大片区”考古工作模式,先后在未央区、西安高新区、空港新城等地试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考古发掘方面,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了众多重要项目。从史前的鱼化寨遗址、马腾空遗址等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北里王宋代范育家族墓、清佛坪厅故城遗址等,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其中,有 5 项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余项获年度重要考古新发现。充分展示了西安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考古工作者们的卓越成就。
同时,考古院注重宏观思维,将历年考古勘探与发掘成果以编年的形式进行整理汇总。自 2013 年至今,已完成了“2000 年至 2010 年”“2011 年至 2014 年”《西安文物勘探考古工作编年》的整理出版,“2015 年至 2020 年”《西安文物勘探考古工作编年》也基本整理完毕。这些成果不仅为城市规划和学界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更是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的记录和见证。
科技赋能 拓宽文保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在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中,科技力量的建设始终备受重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西安城市考古“一张图”平台。以历年工作成果为基础,借助 GIS 及大数据技术的强大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以田野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考古地理信息科学和计量考古学等理论为支撑,利用全息考古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不仅制定了数字化标准,突破了关键技术,还开发了系列工具和软件。
这一创新举措改变了文保工作的被动模式,将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前置,通过文物大数据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文物预警,有效避让了文物空间,为“城市考古”的深入推进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在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方面,一方面加强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同步协作,提高考古现场文物信息提取能力、文物应急保护处理能力和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焦村十六国大墓土雕、史前陶窑、重要墓葬等大型遗址实现整体搬迁、异地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平台投入使用,使现场文物信息提取与保护更为规范化,漆木器、彩绘陶器、壁画、脆弱金属器等都得到有效保护。
另一方面,实验室文物保护工作模式转变,由传统文物保护修复占大比重转向传统文物修复、文物科技保护、文保项目并重。依托各类科研课题和保护修复项目,结合西安考古出土文物特点,系统开展西安地区出土金属类文物、彩绘陶器类文物、壁画的科技分析及保护修复工作。通过与国内外相关文物研究机构深入合作,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在文物信息采集、文物病害检测、文物材质工艺分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助力文物价值阐释,不断拓宽文物保护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合作交流 让“盛世长安”再现辉煌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拓展考古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已有 20 多年,先后合作发掘了阿房宫遗址、秦汉中渭桥遗址、秦汉栎阳城、汉唐昆明池、兆伦铸币遗址等。同时,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联合发掘太平遗址、碑林改扩建项目。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合作发掘了蓝田吕氏家族墓园、汉文帝霸陵、秦东陵等主动考古发掘项目。
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更是为推进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几年,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对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的省市重点项目进行联合发掘。
在主要科研成果方面,考古院高度重视对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先后整理出版考古发掘报告、专著、图录 30 部,在《考古》《文物》《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等专业期刊上刊发简报、论文数百篇。这些成果涵盖了史前遗址、秦汉墓、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其中多部作品获得了重要奖项。
30岁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正处而立之年。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设想,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宇表示,将紧紧围绕“汉唐长安”这一中心,以“大长安”的思维方式,凝练出若干课题,从“物质长安”到“文化长安”,从“都城长安”到“丝路长安”,对以往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并贯穿到今后的田野考古工作中去,变被动为主动,把之前考古重要成果连线织网,通过系统考古研究工作,让“盛世长安”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