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苗春生的家,是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北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走进苗春生家,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关中风情的泥塑世界,房间里摆满了小泥人,这些泥塑作品不仅记录了关中百姓的生活场景,更帮人们留下了渐行渐远的浓浓乡愁。苗春生,用一把黄土捏出了关中记忆,让乡愁在指尖流淌。
73岁的苗春生精神矍铄。
在现场,苗春生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作品,一边讲述着创作背后的故事。他深情地说:“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希望通过我的泥塑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关中乡村的生活和文化,留住那份乡愁。”
刚刚完工的《长安社火》泥塑作品
《长安社火》让乡愁更浓
2024年 11月12日,民间艺人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创作的大型泥塑《长安社火》,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农村过年看社火的火爆场面,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出来。
当日上午,记者在苗春生的泥塑工作室看到,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刚刚创作完成的泥塑作品《长安社火》醒目地摆在展厅的中间,一个个高约20厘米的泥塑人物,栩栩如生,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打头阵的是手举彩旗的仪仗队和把锣鼓敲得震天响的锣鼓队,紧随其后的是多名汉子抬着《三娘教子》《游西湖》《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芯子浩浩荡荡走来……再看看一个个农家院里,踩高跷的人们走着跳着,玩着各种花样;热情好客的主家用好酒好肉招待亲朋好友,家家户户一派喜庆。前来看社火的乡亲人山人海,将村里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耍社火,全村老少都参与,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来看,场面大得很。”苗春生说,那时候,他在村里还负责社火的装扮、造型,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这组人物200多个人物造型的泥塑《长安社火》,用泥塑的形式全面、立体地展示昔日乡村过年看社火的场景,也仿佛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故事。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关中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传递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使乡愁更浓。
气势宏大、场面震撼的大型泥塑作品《看戏》
《看戏》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气势宏大,场面震撼,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创作的大型泥塑作品《看戏》,一下就把记者带入了关中农村过会,群众看戏的热闹现场之中。
瞧,戏台上面正上演秦腔《三娘教子》,台下观众都是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乡亲们,有席地而坐的,有坐在鞋底上的,有坐在板凳上的,有坐在石头上的,还有的坐在树墩上的;有抱娃的,有边看边吃烧饼的,有叫好的,还有现场维持秩序的,足足有300多个人物,这些小泥人造型各异,活灵活现,整组泥塑作品农村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关中乡村人们过年看大戏的热闹场景。
《看戏》泥塑作品中的戏迷“千人千面”
“这是过去人们看大戏的微缩版,太熟悉了,我小时候过年看戏就是这个场景。”苗春生说,今年73岁的苗春生长期生活在农村,他的许多泥塑作品表现的都是地地道道关中农村风情。他说,这组《看戏》泥塑作品有300多个戏迷,“千人千面”,都是典型的关中人物造型。
《看戏》泥塑作品中的戏迷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其实创作这组泥塑作品,就是想保留当年关中农村的文化娱乐场景,用泥塑的形式把老陕对秦腔的痴迷记录下来。农村赶集听秦腔戏,是我们那一代人挥之不去的乡愁。”苗春生说。
民间艺人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正在精心创作泥塑作品
《七十二行》找回渐行渐远的乡愁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民间艺人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精心创作的大型民俗《七十二行》主题泥塑作品,把过去关中地区老行当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记者看到泥塑作品《七十二行》摆在展厅中间,格外醒目。每个高约20厘米的泥塑人物,造型各异,形象生动,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钉碗、补锅、勒风箱,捞桶、背河、赶马车,织布、纺线、收鸡鸭,扯板、打铁、钉马掌等等,72个老行当,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关中民风民俗。
“泥塑作品基本反映的是当年手艺人工作、生活的场景,其中许多老手艺现在都已经失传了,现在只能在梦中出现,我就是想以泥塑的形式把这些消失乡愁保留下来。”苗春生说,那时候的老行当、老场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大型泥塑《七十二行》,一共78组,160多个人物,全方位地展示过去关中手艺人的往事。苗春生告诉记者,许多人对当年的老行当都有着很深的感情,通过创作泥塑《七十二行》进行展示,不仅能帮上一代人找回渐行渐远的乡愁,也能使年轻人了解昔日手艺人劳动、生活的状态。
大型泥塑《集日古镇》是苗春生重要作品之一
《集日古镇》重温乡愁
大型泥塑《集日古镇》,则是以泥塑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昔日繁华古镇集市的场景,堪称关中版的“清明上河图”。
11月12日,在苗春生关中风情泥塑创意工作室里,记者看到这组《集日古镇》泥塑作品,中心是城门楼和城墙,狭长弯曲的街道从城门洞穿过,高低错落的房屋下,有摆摊卖吃喝的,有聊天、说书、习武的,有用独轮车推着媳妇逛集的,有挑着担子卖货的,有赶着马车迎亲的,还有众人吃着美味的流水席……古镇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的景象。
“这组泥塑反映了当年关中地区人们赶集的热闹场面。那时候,乡村赶集如同过节,全家老少齐出动,尤其是春节前,南来北往的客商汇集在古镇销售年货,场面大得很。”苗春生回忆说。
据了解,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经过构思、采土、和泥、塑形、捏制等过程,于近日创作完成了这组大型泥塑《集日古镇》,泥塑长7米,宽1.25米,有门楼6座,大小房屋14栋,骆驼、牛、马、羊、鸡、鸭等60个,独轮车、马车、架子车7辆,其中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人物就多达500多个,很是震撼。
苗春生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泥塑留住过去关中古镇赶集的场景,让老年人在这里找回记忆,重温乡愁,让年轻人从中了解那段历史。
创作中的苗春生
一把黄土捏出小泥人留住乡愁
诗人用诗来述说乡愁,画家水墨描绘乡愁,而苗春生用一把黄土捏出小泥人来留住乡愁。慕名而来的访客黄先生被苗春生的作品深深吸引,他表示,这些泥塑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了关中人民的乡愁和记忆。黄先生感慨地说:“看到这些作品,我仿佛回到了家乡,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亲情和温暖。”
“小时候,农村下雨时街道都是泥巴,我和小伙伴们玩‘赢泥’游戏。用泥巴做各种玩具,激发了我对泥塑的兴趣。”苗春生说,“我要让后人知道,以前农村人的生产和生活是个什么样子,我希望用泥塑的形式,把这份浓浓的乡愁记录下来。”
正是怀着这份对关中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守住乡愁执着,1951年出生的苗春生,在泥塑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关中夏收场景
苗春生的泥塑作品种类繁多,有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神话故事,还有虫鱼鸟兽和关中农村的生活场景。这些作品栩栩如生,仿佛会说话一般,给前来欣赏的人,讲述着关中大地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关中记忆》系列,更是用1000多斤黄土,塑造了1030个无一雷同的农村人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关中农村的民俗风情。
多年来,苗春生创作了数万件关中风情的泥塑作品,他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为长安泥塑传承保护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苗春生的泥塑作品已经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苗春生说:“感谢农村生活的一点一滴,给予了我创作灵感。正是有了这些生活经历,才让我的泥塑创作中有了灵魂。”
苗春生表示,他将继续用泥塑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变迁,传承和弘扬关中文化,让乡愁在指尖绽放。
关中盖房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