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专家学者共论新大众文艺兴起之象——“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创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专家学者共论新大众文艺兴起之象——“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创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024-12-08 14:15:26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在当今文化浪潮中,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12月6日,在由中国作协指导,陕西省作协、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办的“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创作研讨会”上,众多专家与作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议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现象,探讨其内涵、概念及外延,并分享真知灼见。

现象:新大众文艺的新面貌

“新大众文艺”概念由陕西省作协主办的《延河》杂志率先提出,该杂志从2024年5月开始,推出“新大众文艺”“新大众文艺论坛”等栏目,以期更系统地观察、梳理、探索新时代文艺的新路径,贡献新成果。评论家白烨表示,如今网络文学发展迅猛,类型化丰富,涵盖虚构与写实多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当代文学重要构成,改写了文学史。他强调:“现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今年‘五个一’评选开始关注网络,因为它确实影响越来越大。”此外,网络文学作者多有非专业化现象,且有大量民间写作者涌现,如《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作者、甘肃农村妇女以及打工诗人王计兵等,这些素人作家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想,表达了普通人的力量和声音。

《诗刊》主编李少君对上述文章赞誉有加,认为它兼具感性与现象概括性,有望成为重要的理论尝试。他还举例说“脱口秀也应该算文学,他就是在讲故事,讲非常个人化的故事。”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脱胎于说书故事一般,传统文学之外的书信、日记、广告词等领域,亦有着别样的文学韵味。

上海大学非虚构写作工作室主诗人、客座教授陈歆耕聚焦新媒体语境下新大众文艺呈现的新面貌。他表示,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文艺人才成长的固有模式,让发表门槛降低,寒门子弟也有了发声的舞台,优秀作品借助智能化推荐机制得以广泛传播,传统精英作家也在这股浪潮下反思创作思路,“一切伟大的经典作品都是打破了神圣和世俗之间的界限,《诗经》不就成今天的经典吗?精英的写作和世俗的写作互相滋润、磨合,才能获得更为长远的流传。”

困境:传统与新兴的碰撞

然而,这一变化也给传统文艺格局带来了冲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张均深感当下文学样态与主流阅读喜好已发生巨大变化,担心传统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存在巨大差距。“我们在大学教书经常怀疑我们经常讲沈从文、陈忠实这样讲下去,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会失业,因为学生喜欢看的和我们讲的存在巨大的裂缝,他们看的我们不推荐,我们推荐的他们都不看”。他认为,传统文学创作力有所衰退,“50”后、“60”后作家创作力渐弱,思想与现实脱节,“70”后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又偏于日常而缺深度,素人写作由此兴起。同时,传统文学研究方法难以适应网络文学等新现象,网络文学定位也存在争议。

《文学报》评论部主任傅小平指出,新大众文艺研究中亟待厘清的关键问题包括边界界定模糊、代表性作者的界定难题,以及创作者是否真正自由创作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新大众文艺的批评发展带来不小阻碍。

思考:新大众文艺的发展之道

针对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各界人士也提出诸多思考。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陆先高副会长强调,网络文艺作品评价需秉持服务与建设性原则,实现定量与定性结合,细化评价体系分区分类,借助数据与专家团队力量完善评价体系。

文艺评论家刘頲认为文艺的大众化不等于通俗化。“文艺大众化它是一种生产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大众化,其中也包含着经典化的内容,通过大众化的手段进行传播。”这也呼应了人民是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的理念,会给文艺评论、思想认识和思维习惯带来改变。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提出:新大众文艺呈现出“大开门”态势,形成了由历史生活主体、服务阅读主体、检测批评主体、传播主体和创作主体构成的五环主体体系,尤其是明确大众为创作主体,意义重大。 作家与批评家在新大众文艺格局下任务加重,“他们面临着从创作数量到创作高度的任务转变,因大众作者群体崛起成为强劲对手,促使其在新大众文艺格局下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与任务变革。”

纪录片导演李青探讨新大众文艺来源,认为广告创意人员应纳入队伍,新大众文艺强调功能性且共创性是主要生成模式。

新媒体写作者陈锵指出,新媒体语境下新大众文艺创作主体转变为普通人,传播载体变革,评价模式也发生变化,且其与主流文艺并非对立,使命是凝聚无名创作者,丰富文艺表达。

著名作家弋舟表示,新技术冲击带来文艺处境的深刻变革,如今大众水平在提升,未来人工智能等更汹涌的挑战还会到来,当下的研讨或许是对后续严峻挑战的预言,促使大家深入思考文艺处境。

展望:新大众文艺未来发展

展望新大众文艺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阚平以微短剧为例展开充满希望的画卷。“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代表形态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如单集时长较短、情节相对完整、节奏快、反转多等,满足了大众对连续剧情的需求,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连载小说。”她表示,要在大众认知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坚持正能量引领大流量,多元化创作,打破同质化,借助热点转化题材,更能让微短剧在智能媒体时代、海外市场拓展以及 AI 赋能的背景下,凝聚创新力量,为大众开启美好生活之门,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劲引擎。

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吴予敏提醒,当前媒介生态复杂,文艺界虽迎来生产力解放契机,但也面临生存危机,如中老年群体被短视频“俘虏”现象,需从媒介技术出发反思改革文学生产、组织与制度。

《延河》总编辑阎安总结此次研讨,指出这是众人长期思考的集中爆发,学理观点多元,虽有学科局限但展现思想活力。新传媒时代新大众文艺兴起是文化生产消费领域的变革,大众表达能力升级觉醒,新大众文艺对传统文艺范式冲击巨大,《延河》将开办新大众专刊,通过作品展示与论坛持续阐释、跟踪、理解新大众文艺,为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与话语体系建构努力。

(编辑:吕媛媛)

(责编:王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