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的仙游寺,是一个古代的“网红打卡地”。白居易在此地写下了荡气回肠的《长恨歌》,岑参、苏轼、苏辙等,也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26年前,为了配合黑河水利枢纽建设,仙游寺由黑水河畔整体搬迁到周至县城南13公里处的马召镇金盆水库北梁。彼时,在塔身的搬迁过程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天宫和地宫,出土一块双面刻文石碑、13枚舍利……如今,这些珍贵出土文物静静地放置在仙游寺博物馆,供观众欣赏。
仙游寺,原址位于周至县城南15公里的黑水河畔,是关中地区重要佛教圣地之一。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在此发生而得名“仙游”。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巡游天下来到黑河峪口,被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凉爽的气候吸引,在这里建了避暑行宫,始称“仙游宫”。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为安置他早先得到的舍利子特颁发诏书,在全国三十个州选高爽清净之地创立灵塔。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大兴善寺的童真和尚奉敕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仙游宫遂改称“仙游寺”。
据仙游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文物部门在仙游寺文物保护范围内进行抢救性发掘中,共发现清理出灰坑86个、窑址10座、古墓16座,并出土陶器、青铜器等文物160多件。1998年8月,考古人员在法王塔的第2层发现了天宫一处,出土舍利子3枚,另外还有鎏金鸿雁纹铜棺及忍冬团花纹石棺各一件、琉璃瓶一件。有天宫舍利,那么一定会有地宫舍利。果不其然,在清理塔基时,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宫门时,一具盖顶石函、一件棕褐色圈足带盖熏香炉和一块方形石碑展现在了人们面前。打开石函,里面是一个精美的鎏金铜棺,铜棺内的玻璃瓶装着舍利子,共计10颗。根据碑文记载,石函内确有舍利,而且就是文献所载的隋文帝杨坚长期供养的舍利之一。
11月29日,记者在周至县仙游寺博物馆看到,展厅内共展出文物300余件,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琉璃器、石刻、铁器等,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长达4500多年。代表性藏品有法王塔天宫、地宫出土的13枚舍利,“法王塔碑石三宝”等。
说起仙游寺,就不得不提起唐代诗人白居易,他的代表作《长恨歌》就写成于此地。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二月,35岁的白居易和他的朋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聊天时,三人聊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聊到了刚刚过去50年的那场马嵬驿兵变。王质夫举杯说,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才过去50年很多人就已经不知道了,必须得有一个天才型的人物把它加工润色,才能让这个故事流传于世。乐天兄是擅长作诗、感情深厚之人,试着把它写成一首诗歌如何?于是,白居易遂欣然命笔,《长恨歌》这首千古绝唱的长诗便诞生在仙游寺。这篇叙事诗,文情并茂,婉转动人,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动着古今中外的读者。就在《长恨歌》诞生的同时,陈鸿又写了《长恨歌传》,一歌一传,相互映衬,珠联璧合,并蒂花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记者 赵争耀)